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施敏简介

施敏简介

淘名人 2024-01-27 09:47 热度:

施敏

施敏,1936年3月21日出生于中国南京,微电子科学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毫微米元件实验室教授。施敏于1957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60年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博士学位后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在此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1967年发明了非挥发性记忆体,第一次阐述了闪存存储数据的原理技术;1968年回到台湾交通大学担任董浩云讲座教授一年;1969年编著的《半导体元件物理学》第一版出版;1990年退休后于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199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4年担任台湾奈米元件实验室资深顾问;2014年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荣誉教授;2021年9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施敏主要研究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在电子元件领域做出了基础性及前瞻性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施敏

外文名:Simon M·Sze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36年03月21日

毕业院校:斯坦福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半导体元件物理学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36年3月21日,施敏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之后随家人前往台湾,父亲施家福在台湾省立台北工业专科学校(现台北科技大学)矿冶工程科任教。

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之后赴美留学。

1960年,获得华盛顿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

1963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斯坦福大学教授JohnMoll推荐下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在此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

1966年夏,施敏在台湾学界的邀请下回到台湾讲课,在台湾清华大学暑期举办了两个月的讲座。

1968年,选择留职停薪,把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停摆了下来,回到台湾于台湾交通大学担任董浩云讲座教授一年,在电子研究所开设《半导体元件物理》《固态电子元件实验》两门课程。

1969年初,以论文《金属半导体薄膜结构之特性》获得中山学术著作奖。同年7月参与创办台湾第一家半导体公司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技术顾问,而任职的工程人员包括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施敏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7年,施敏与韩裔美国人姜大元(Dawon Kahng)休息吃甜点时,用了一层又一层的涂酱,触动施敏与他二人的灵感,想到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MOSFET)中间加一层金属层,结果发明了非挥发性记忆体(Flash),5月两人在《贝尔系统科技期刊》(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第一篇关于非挥发性内存的论文“浮闸非挥发性半导体内存细胞元件”,第一次阐述了闪存存储数据的原理技术,随后由贝尔实验室取得专利。

1970年代,时任台湾经济部长孙运璿邀请施敏担任“经济部发展积体电路计画工作小组”成员之一,施敏所提出的最关键建言,就是力荐孙运璿要推动半导体业。

20世纪80年代初,施敏首先以电子束制造出线宽为0.15μm MOSFET器件,首先发现崩溃电压与能隙的关系,建立了微电子元件最高电场的指标。

学术著作

时间

名称

出版社

页数

1969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74年

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研究所顾问

1976年

台湾经济部发展积体电路计画工作小组委员

1990年—2006年

台湾交通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1998年—2007年

工业技术研究院前瞻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3年

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2007年—2010年

台湾交通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6月

台湾交通大学终身讲座教授

2014年5月14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荣誉教授

2014年6月

台湾科技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台湾中山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施敏是国际知名的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和教育家,是非挥发MOS场效应记忆晶体管(NVSM)的发明者,在金半接触、微波器件及次微米金属半场效应晶体技术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在电子元件领域做出了基础性及前瞻性贡献。(2017IEDMPlenaryAwards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