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
外文名:Herbert Alexander Simon
别名:司马贺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
出生日期:1916年6月15日
逝世日期:2001年2月9日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6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生平
1916年6月15日,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Milwaukee)。
193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
1939年—1942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
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1944年—1949年,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1945年,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7年,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
1949年—1959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工业管理系主任。
1957年—1973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业行政研究生院副院长。
1962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行政和心理学系教授。
1967年—2001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系教授。
196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1年2月9日,在美国宾夕
主要成就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与A.纽威尔等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类思维,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E.A.费根鲍姆等人利用启发方式设计了EPAM程序;和纽威尔设计了GPS程序,提出手段—目的分析等,为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帮助;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建立起决策理论。
学术论著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与A.纽威尔编著的论著有《Empirical Explorations of the Logic Theory Machine》《Chess-Playing Programs, and the Problem of Complexity》《Human Problem Solving》《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odels of Thought》《Search and Reasonin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68年—1972年 |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
1992年 | 《经济行为与组织(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名誉编辑 |
- | 科学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PUP)委员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出生在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亚瑟·西蒙(ArthurSimon)是一名电气工程师,1903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的母亲埃德娜(Edna)是一位钢琴家。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共兄弟两人,还有一个大他5岁的哥哥。
婚姻家庭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的妻子的名字是多罗西娅·派伊(DorotheaPye),两人育有三个子女,分别是凯瑟琳(Katherine)、彼得(Peter)和芭芭拉(Barbara)。
人物评价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是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人工智能之父’。”(中国科学院评)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心理学和表处理方面做出了基本贡献(Simonandco-recipientAllenNewellmadebasiccontributionstoartificialintelligence,thepsychologyofhumancognition,andlistprocessing)。”(美国计算机协会评)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Consideredapioneerin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美国国家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