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元桢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元桢
外文名:Yuan-Cheng Fung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武进县
出生日期:1919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2019年12月15日
毕业院校:加州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6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9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199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生平
1919年9月15日,冯元桢出生于中国江苏省武进县。
1937年夏,从苏州高中毕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并留校任教,同时攻读研究生。
1943年,获中央大学硕士学位。
194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9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1966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辞职,前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生理学和生物工程学相关研究;同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199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5日,在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雅各布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主要成就
冯元桢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生物力学领域内,冯元桢和他的实验室取得了三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就:
生物软组织本构关系的研究。主要建立了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及关于生物软组织本构关系的准线性粘弹性理论和有限变形的拟弹性假说。这一本构关系对生物软组织具有普适性,其系数的唯一性优于其他类型本构方程。
以肺毛细血流片层流动模型为核心的肺血流动力学规律的研究。冯元桢把力学方法和解剖学、生理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获得了肺循环以流体动力学规律,并为肺循环生理现象提供了定量解释,由此,还为生物力学的研究建立了一大套方法学的规范,在组织—器官层次上解决了力学方法如何与生物学的方法相结合这一关键问题,从而奠定了生物力学这一新兴独立学科的方法学基础。
生物组织器官生长和应力的关系的研究。冯元桢从生物组织零应力状态的测定、残余应力的分析出发,揭示了生物组织器官的生长与所受应力的关系,提出了关于组织和器官生长和应力关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9年11月1日 | 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
1983年8月 | 常州大学名誉教授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 |
1993年2月 | 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
1997年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 |
1997年6月2日 | 东南大学名誉教授 |
2000年 | 东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
- | 美国国家工程院生物工程委员会主席 |
- | 加州大学(UCSD)终身名誉教授 |
-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
- | 世界生物力学委员会主席 |
- | 美国生物流变学会副主席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 |
- | 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
- | 第二军医大学名誉教授 |
- | 第三军医大学名誉教授 |
- | 合肥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
- | 重庆大学名誉教授 |
- | 美国力学会主席 |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1948年,冯元桢与原籍浙江、出生于天津的喻娴士女士结婚。
兴趣爱好
冯元桢兴趣广泛,工作之余会以画油画、练书法与刻篆章自娱。
身体状况
1998年11月,冯元桢因牙龈癌做了根治手术;2000年又做了骨移植手术。
人物评价
冯元桢学识博大精深,他本着学术交流和培养人才的愿望,不辞辛苦,热心于学术团体的工作,在多个专业邻域作出贡献。(常州日报评)
冯元桢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和杰出贡献,为祖国和东南大学增添了光彩。(东南大学评)
冯元桢先生一生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永不放弃对未知的探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类与科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评)
后世纪念
设立奖项
为表彰冯元桢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献身精神,1986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置了“冯元桢青年研究工作者奖”。
建筑命名
冯元桢教授八旬华诞之际,美国加州大学决定,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新建教学大楼的大礼堂冠以冯元桢的姓名命名为“冯元桢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