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蔡林格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安东·蔡林格
外文名:Anton Zeilinger
别名:安东·塞林格
国籍:奥地利
出生地:奥地利里德因克瑞斯(Ried Innkreis)
出生日期:1945年5月20日
毕业院校:维也纳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8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2002年当选为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院士 2005年当选为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塞尔维亚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 2009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6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6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当选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经历
1945年5月20日,安东·蔡林格(AntonZeilinger)出生于奥地利里德因克瑞斯(RiedInnkreis)。
1963年—1971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物理和数学学院;毕业后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1971年—1979年,任维也纳原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9年,任教于维也纳工业大学。
1979年—1983年,任维也纳原子研究所助理教授。
1981年—1983年,任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副教授。
1983年—1990年,任维也纳工业大学副教授。
1988年—1989年,任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
1990年—1999年,任因斯布鲁克大学教授。
1998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
1999年—2013年,任维也纳大学教授。
200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2002年,当选为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院士。
2004年—2013年,任奥地利科学院(OeAW)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所(IQOQI)所长。
2005年
主要成就
安东·蔡林格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安东·蔡林格在理论和实验上对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做出了贡献:他与合作者在国际上开展中子、原子、大分子的量子干涉实验;实现了无局域性漏洞、无探测效率漏洞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提出并在实验中制备首个多粒子纠缠态(GHZ态),在量子力学基础检验和量子信息中起着作用。从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出发,他和同事系统性地发展了多光子干涉度量学,并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包括:量子密集编码、隐形传态、纠缠交换、纠缠纯化、远距离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和基于纠缠的成像等,其中1997年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工作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的开山之作。
2003年,安东·蔡林格与他人共同创立了奥地利科学院(OeAW)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所(IQOQI)。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1月中国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安东·蔡林格已发表论文538篇,共被引用76000余次,其中发表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逾百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6年—1989年 | 汉普郡学院兼职教授 |
1996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 |
1998年 | 牛津大学墨顿学院客座研究员 |
2013年 | 维也纳大学名誉教授 |
2016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
2016年 | 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
2019年9月 | 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
人物评价
“安东·蔡林格是国际上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先驱和重要开拓者,他在理论和实验上对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安东·蔡林格是量子信息领域和量子力学基础方面的开拓者,他在量子力学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