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亮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晓亮
外文名:Xiaoliang Sunney Xie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62年6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 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的开拓者 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62年6月,谢晓亮出生于北京,并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度过小学与中学阶段。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业余时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1985年夏,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师从研究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 Simon)。
1989年,博士毕业后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1992年,进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从事单个分子光谱和动力学、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研究,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1999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是改革开放以后哈佛大学引进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
2000年,在哈佛大学的第一年,谢晓亮写了6个申请书,全部获得资助。
2001
主要成就
谢晓亮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谢晓亮作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家,他勇于突破学科界限,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无畏探索,不断创新,在相关新兴交叉学科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谢晓亮不仅是生物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军人物,近年来大力推动了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和新型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2012年谢晓亮在单细胞全基因组学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开发了单细胞全基因组均匀扩增的新方法—多重退火循环扩增法(MALBAC)。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标志着中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谢晓亮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组针对所有新冠病毒变种的广谱中和抗体药物SA55/SA58,并已将其授权转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23年 |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 |
2009年—2011年 | 《科学(Science)》编委 |
2004年—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 |
2002年—2007年 | 《物理化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编委 |
2001年—2006年 | 《化学研究述评(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编委 |
2001年—2009年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 |
2001年— | 《化学物理(Chemical Physics)》编委 |
2001年— | 《化学物理学报(Chemical Physics Letters)》编委 |
2000年— | 《化学物理化学(Chem. Phys. Chem.)》编委 |
2000年—2008年 | 《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谢晓亮的父亲谢有畅与母亲杨骏英皆为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
人物评价
谢晓亮在非线性拉曼显微学和高灵敏度分子振动成像领域具有创新研究,在创立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领域中处于科学领导地位,而且他在酶反应动力学和活细胞基因表达领域做出了杰出工作。(2009年美国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
谢晓亮是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已在该领域做出了关于单个分子及其行为影响细胞的生命过程乃至人类疾病的诸多研究成果。(2015年美国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
谢晓亮是学科交叉研究的践行者,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他无畏探索,不断创新,他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在单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医学光学成像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求是科学基金会评)
做事情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要放弃,要坚持,要不怕困难的做下去,要有耐心,不要追求那种短期就能出成果的东西。谢晓亮常常会用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