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克·维尔切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弗朗克·维尔切克
外文名:Frank Wilczek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纽约
出生日期:1951年5月15日
毕业院校:普林斯顿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51年5月15日,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Wilczek)出生于美国纽约。
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
197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
197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同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弗朗克·维尔切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73年,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与David Gross共同提出的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变强的渐进自由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理论基石;1978年,他与Steven Weinberg共同提出Peccei–Quinn对称性自发破缺时会产生一种新的粒子——轴子,1983年他提出轴子作为冷暗物质粒子的候选对象,1987年,他又进一步提出在拓扑绝缘体中发现轴子的可能;1982年,他研究介于费米子与玻色子之间的准粒子——任意子,并于2020年在实验中被观测到,任意子可以为拓扑量子计算提供基础;2012年,他提出时间晶体的设想,并在2016年得到实验验证。
学术论著
据2022年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已经发表论文500余篇,总引用数接近10万,H指数为132。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2019年 |
社会任职
担任职务 |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特聘教授 |
斯德哥尔摩大学特聘教授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Wilczek)的祖父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欧洲移民来到美国,祖父来自波兰,祖母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弗朗克·维尔切克的祖父不懂英语,曾做过铁匠和泥瓦匠。弗朗克·维尔切克的父母都出生在纽约长岛,并一直生活在那里。弗朗克·维尔切克出生在一个叫格伦奥克斯(GlenOaks)的地方,并在那里长大。
婚姻家庭
1973年,弗朗克·维尔切克与贝茜·迪瓦恩(BetsyDevine)结婚,两人育有两个女儿,阿米蒂(Amity)和米拉(Mira)。
人物评价
“弗朗克·维尔切克在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他(弗朗克·维尔切克)是学术巨擘,不断探索边界,在多个研究领域均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推动中外科研人员高水平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为中国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李政道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