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简介

淘名人 2024-01-28 11:04 热度:

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C.C.Ting),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丁肇中

外文名:Samuel Chao Chung Ting

国籍:美国

民族:汉

出生地: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镇(Ann Arbor, Michigan)

出生日期:1936年1月27日

毕业院校:密歇根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发现J粒子,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母回国。由于中国那时处于战乱时期,丁肇中12岁之前并未接受传统教育。

1943年到1945年,丁肇中曾在四川教育学院附属嘉陵实验小学(现重庆磁器口小学)读书。

1948年,丁肇中随其父母去台湾,就读于丰原大同小学,后就读于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就读。

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的台湾省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1956年9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三年后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2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6年,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量子电动力学(QED)理论相符合。

1967年,受邀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

1970年,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丁肇中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发现反氘原子核。

    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muon),及涛子(tau)为直径不超过10厘米的点粒子。

3. 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

4. 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

5. 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

6. 发现胶子喷流。

7. 在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上研究胶子的性质。

8. 精确测量缈子的电荷不对称,验证标准模型。

9. 在LEP对撞机研究Z与W粒子的性质,并精确测量中微子的种类。

10. 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暗物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1977年起,任麻省理工大学物理系讲座教授。

2003年4月18日担任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12年12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

2013年3月9日,受聘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特别顾问。

2014年10月18日,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2015年9月24日,受聘为四川大学名誉教授。

2019年11月10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成立,丁肇中受聘为名誉院长。

亲属成员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担任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丁肇中的外祖父很早参加革命,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王隽英为了纪念她的父亲,就给孩子们起名叫丁肇中、丁肇华、丁肇民。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丁明隽(Jeanne)和丁明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Carol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丁明童(Christopher)。

人物轶事

2018年7月,山东省日照市科技馆要把祖籍日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科学生涯中6个著名实验模型做出来展示,其中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制作难度系数最大。为此,科技馆不惜重金邀请顶级设计师打造模型。当设计师汇报方案时,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离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皱起眉头,盯紧演示中的每一处细节。3个小时里,这位82岁老人质疑、纠错,再质疑、再纠错,气氛搞得像一场考试。两次汇报会,丁肇中共为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设计方案纠错42处。

人物言论

2005年,丁肇中教授表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还是好奇心。

人物评价

丁肇中小时候在战乱中的中国长大,很喜欢中国历史,因战乱关系他流浪过很多地方。

丁肇中为了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经常来中国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人民网评)

你的实验已经在天上了,希望你常回国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总书记评)。

丁教授从事的反物质、暗物质研究是一个创举,能够揭示宇宙产生的根源,对世界文明、人类发展的贡献非常大,也为华人争光添彩。(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