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成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立成
国籍:瑞典
出生地:黑龙江省东宁县
出生日期:1962年8月
毕业院校: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学历:博士/博士研究生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2018年当选欧洲化学会会士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2年8月,孙立成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
1977年9月至1980年7月,就读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一中(高中)。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7月至1992年5月,在北京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作助理研究员。
1992年5月至1993年5月,在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作博士后。
1993年5月至1995年3月,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有机化学系作洪堡学者博士后。
1995年3月至1997年3月,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作博士后。
1997年3月至1999年9月,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作助理教授。
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机化学系任副教授。
2001年9月,受聘大连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
孙立成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立成在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前沿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研制出当前效率最高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可与天然光合作用水氧化中心相差无几,通过实验证明了水氧化过程中O-O键形成新机理即通过自由基耦合方式进行;提出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新策略,开发出多个首例分子催化光解水功能器件;率先提出基于推拉电子体系的染料分子设计方法,被国际同行采纳;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空穴传输材料,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具有产业化前景。
研究方向
光解水制氢催化剂及器件光体系II模拟及催化水氧化;氢化酶活性中心模拟及催化制氢;光电化学驱动太阳能制氢分子器件的组装。
光驱动及电驱动CO2还原制燃料过渡态金属催化CO2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光/电驱动CO2还原体系器件的构建及与水氧化耦合。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
社会任职
时间 | 职务 |
---|---|
2004年9月 | 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讲席教授 |
- | 德国Wiley期刊ChemSusChem编委会主席 |
- | 荷兰Elsevier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副主编 |
- |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 | 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 |
- |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 大连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
- | 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 |
- | 瑞典人工光合作用中心开拓者 |
- | 《能源化学(英文版)》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副主编 |
人物评价
在他(孙立成)的积极策划下,中国与欧、美、日、韩等多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推动了中国在分子催化水氧化等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他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向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建议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布局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他与国内同行共同努力,推动中国人工光合作用研究走向世界前沿。(《辽宁日报》评)
孙立成一贯爱国爱党、学风正派、治学严谨,敢啃硬骨头,为推动中国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30年科研生涯,孙立成把一项研究从冷板凳坐到热“风口”,见证了人工光合作用从基础理论研究走向潜力无穷的实际应用。30年后转身,他依然选择学术,不忘初心,仰望星空。(西湖大学评)
孙立成搭建了一条国际科技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推动了中国人工光合作用研究在国内普遍开展,为中国站在该领域的世界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