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萨支唐简介

萨支唐简介

淘名人 2024-01-28 16:57 热度:

萨支唐

萨支唐(ChihtangSah),1932年11月10日出生于中国北京,美国国籍,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萨支唐于1953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和工程物理学士学位;195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1956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59年—1964年供职于美国仙童公司;1964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物理系和电子及计算机系教授;198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年起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机和电子工程系教授、工学院首席科学家;199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起受聘为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萨支唐教授长期致力于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萨支唐

外文名:Chihtang Sah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32年11月10日

毕业院校:斯坦福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32年11月10日,萨支唐出生于中国北京。

1949年,从福州英华中学(现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赴美国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1953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和工程物理学士学位。

195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

1956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跟随肖克利在工业界从事固态电子学方面的研究。

1959年—1964年,先后任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高级成员、物理部主任经理。

1964年—1968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物理系和电子及计算机系教授。

198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88年起,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机和电子工程系教授、工学院首席科学家。

199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4月1日,受聘为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主要成就

萨支唐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萨支唐提出了半导体p-n结中电子-空穴复合理论;开发了半导体局域扩散的平面工艺和MOS、CMOS场效应晶体管,并提出MOS晶体管理论模型;发明了探测半导体中微量缺陷的深能级瞬态谱(DLTS)方法;发现了氢在硅中对受主杂质的钝化作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6月,萨支唐发表了大约280篇学术论文;编辑了晶体管紧凑模型和集成电路发明史方面10部专著,并由世界科学出版公司出版。

学术交流

截至2022年6月,萨支唐应邀做了约170次学术演讲。

萨支唐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萨支唐先后指导了12名中国研究生。从1961到2010年,萨支唐院士在美国两所大学任教50年,指导了50篇物理学和半导体电子工程博士论文和35篇硕士论文,在这期间和之前,他还指导了50位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博士后合作者。

教材编写

萨支唐院士为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写了三卷晶体管电子学方面教科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2年

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2003年

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2004年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萨支唐的父亲萨本栋是第一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厦门大学前校长,母亲是黄淑慎女士曾打破了三项中国奥林匹克田径赛记录,他的弟弟萨支汉是数学家。

婚姻家庭

萨支唐的妻子是张淑南(1959年—2003年),儿子是加州大学生物工程教授。

社会评价

萨支唐对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可靠性研究作出了里程碑性质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萨支唐热心推动厦门大学的学科发展,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厦门大学与世界学术机构和学者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厦门大学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半导体专业人才,堪称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的学术大家。(厦门大学评)

人物影响

方程命名

关于MOS晶体管输出电流—电压特性的经典描述被命名为萨支唐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