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塔·鲁德尼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罗伯塔·鲁德尼克
外文名:Roberta L.Rudnick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
出生日期:1958年8月23日
毕业院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58年8月23日,罗伯塔·鲁德尼克(RobertaL.Rudnick)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
1980年,毕业于波特兰州立大学,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3年,获得美国沙罗斯州立大学硕士学位。
1988年,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
1989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
1994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1997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副教授。
2000年,任教于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5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主要成就
罗伯塔·鲁德尼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罗伯塔·鲁德尼克建立了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地壳结构模型,并提供了可靠的大陆地壳的平均组成。她提出俯冲至地幔深部的金红石榴辉岩是解决大陆地壳和上地幔“Nb/Ta不平衡”之谜的关键。通过岩石圈地幔厚度与热产率资料的联合运用,她有效地约束出稳定的太古代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应小于150~200 km。她开启和发展了多项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确定岩石圈厚度和下地壳组成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联合方法、岩石圈地幔时代确定的Re-Os同位素方法、锆石/斜锆石U-Pb年龄测定的激光技术等。她带领研究生们致力于Li同位素地球化学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为研究大陆的化学风化作用和地壳物质再循环过程提供了新方法。
学术论著
截至2011年5月,罗伯塔·鲁德尼克已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7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论文被SCI引用4844次,其主要论著有《制造大陆地壳(Maki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2年 | 《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客座编辑 |
1996年—2001年 | 《前寒武纪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 |
1998年—2000年 | 《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副主编 |
2000年—2010年 | 《化学地质学(Chemical Geology)》主编 |
2001年—2002年 | 美国矿物学会(MSA)特聘讲师 |
2003年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国际编辑 |
2003年 |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研究员委员会委员 |
2003年 |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VGP提名委员会主席 |
2004年 |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研究员委员会主席 |
2004年 | 美国地质学会英格森讲师 |
2004年 | 美国矿物学会奖励委员会委员 |
2005年 | 美国矿物学会理事 |
2005年—2006年 | 美国矿物学会研究资助委员会主席 |
2006年 |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戴利讲师 |
2011年 | 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 |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罗伯塔·鲁德尼克的丈夫的名字是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McDonough),曾任马里兰大学教授。
人物评价
“罗伯塔·鲁德尼克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中国固体地球科学及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及学术地位,为中国固体地球科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罗伯塔·鲁德尼克为中国华北克拉通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与中国国内多家学术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帮助他们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罗伯塔·鲁德尼克是国际顶尖中青年地球化学家之一,是国际下地壳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她在全球下地壳结构、组成、生长和壳幔交换作用研究方面做出了奠基性工作。”(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