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雷文
外文名:Peter H.Raven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6年6月13日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7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8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0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1990年当选为宗座科学院院士 1990年当选为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2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世界艺术与科学学院(WAAS)院士 1998年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名誉院士 2000年当选为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1年当选为墨西哥科学院(AMC)通讯院士 2002年当选为格鲁吉亚科学院名誉外籍院士 200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2008年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荣誉院士
人物经历
1936年6月13日,雷文(PeterH.Raven)出生于上海。
1960年,获得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1960年—1961年,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大英博物馆博士后研究员。
1962年—1971年,历任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
1969年—1970年,任新西兰科学和工业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1971年,任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
1973年—2010年,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
197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4年,当选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荣誉院士。
1987年—1995年,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内务秘书长。
1988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0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宗座科学院院士和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2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主要成就
雷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雷文(Peter H.Raven)提出了协同进化的概念;提出了物种居群之间的基因流范围不足以维持物种的统一性的学说并得到证实;提出了传粉生物学领域物种之间的能量关系;开拓了板块运动及其对生物地理和植物进化影响的研究等。在推动与组织编写出版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方面起了作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7月,雷文(Peter H.Raven)在植物(尤其是柳叶菜科月见草和倒挂金钟)的系统学、协同进化、传粉生物学、民族植物分类学和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发表论著数百篇。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2017年 |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 深圳 |
承担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
2002年 | 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
雷文人才培养
编著教材
雷文编著了植物学教材《植物生物学》和环境学教科书《环境》等。
雷文荣誉表彰
时间 | 担任职务 | 授予单位 |
---|---|---|
19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3年 | 圣路易斯大学兼职教授 |
1976年—2006年 | 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兼职教授 |
1984年 | 新西兰皇家学会名誉会员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外学术顾问主任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名誉馆长 |
1994年—2000年 |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 |
2017年 |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George Engelmann荣誉植物学教授 | |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财务总监 | |
美国研究与探索学会委员会主席 | |
南京中山植物园名誉主任 |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名誉主任 | |
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 |
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名誉教授 | |
美国植物学会主席 |
人物评价
“雷文(PeterH.Raven)在植物进化和系统植物学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雷文作为全球植物多样性和保护研究的领袖人物,对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科学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