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穆拉德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弗里德·穆拉德
外文名:Ferid Murad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36年9月14日
毕业院校:凯斯西储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199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出生地:美国印第安纳州
人物经历
1936年9月14日,弗里德·穆拉德(FeridMurad)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
1965年,获得凯斯西储大学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双博士学位。
1971年—1981年,任弗吉尼亚大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1973年—1981年,任弗吉尼亚大学内科临床药理学系主任。
1975年—1981年,任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内科和药理学系教授。
1981年—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内科和药理学系教授。
1988年,任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
199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同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弗里德·穆拉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弗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的研究领域集中在NO/cGMP信号途径,鉴别新的分子途径和靶点,以促进新治疗手段的发现和发展。主要科学成就如下:开拓一氧化氮信息传递系统研究领域,发现cAMP介导激素作用的机理;确立cGMP作为第二个细胞内信息传递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生理药理作用;确立鸟苷酸环化酶的胞浆型和胞膜型两种类型,开创体内cGMP 多元调节的学说;率先证明一氧化氮与鸟苷酸环化酶之间生物化学、生理及药理学关系。
弗里德·穆拉德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建立了“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
学术论著
截至2012年1月,弗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已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药理学综述》《美国科学院院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430余篇。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2005年10月 | “从基因到功能”第五届生命科学国际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2年 | 苏州大学荣誉教授 |
2002年 | 中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02年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02年 |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荣誉教授 |
2003年 | 上海中医药大学荣誉教授 |
2004年 | 上海徐汇区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05年 | 郑州大学客座教授 |
2006年 | 青岛大学名誉教授 |
2006年 | 北京协和医学院名誉教授 |
2007年 |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特聘教授 |
2012年 | 广州医药研究总院院长 |
2013年 |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
2017年 | 郑州大学海外理事会理事 |
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 |
美国分子医学会主席 | |
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名誉主席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弗里德·穆拉德的父亲贾比尔·穆拉特·埃朱皮(JabirMuratEjupi)从阿尔巴尼亚移民至美国,他的母亲亨丽埃塔·约瑟芬·鲍曼(HenriettaJosephineBowman)是美国人。弗里德·穆拉德在印第安纳州怀廷市(Whiting)长大,他的父母经营一家餐馆。弗里德·穆拉德在家中排行老大,他还有两个兄弟,约翰·阿卜杜勒哈曼(JohnAbderhaman)和图尔洪·艾伦(TurhonAllen)。
婚姻家庭
1958年6月,弗里德·穆拉德与卡罗尔·安·利奥波德(CarolAnnLeopold)结婚,两人育有5个子女。
人物评价
“弗里德·穆拉德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是‘伟哥之父’。”(《南方日报》评)
“弗里德·穆拉德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时任常州市市长王伟成评)
“弗里德·穆拉德是国际顶级的医学家,是‘一氧化氮’之父。”(厦门大学药学院评)
“弗里德·穆拉德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科学家,还是一位敬业的导师(ProfessorMuradhasdistinguishedhimselfnotonlyasabrilliantphysicianandscientist,butalsoasadedicatedmentorwhohasinfluenced)。”(时任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StevenKnapp评)
“弗里德·穆拉德是国际知名的生物化学界的先驱(Murad,aworld-renownedpioneerinbiochemistry)。”(乔治·华盛顿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