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帆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海帆
外文名:Haifan Lin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61年3月
毕业院校:美国康奈尔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8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出生地:中国浙江省温州市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1年3月,林海帆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
1968年—1972年,就读于北岙小学。
1972年—1974年,就读于北岙中学。
1974年—1976年,就读于温州市洞头区第一中学。
1978年—1982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0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基因与发育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1994年,在美国卡内基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2006年,担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和教授。
2005年,创立杜克大学干细胞研究计划并任创始主任。
2006年,担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教授、遗传系教授、妇产科系教授、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
2013年7月,担任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2014年3月,担任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始院长。
2016年5月,被任命为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EugeneHiggins教授。
2018
主要成就
林海帆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林海帆早期建立了果蝇生殖干细胞作为干细胞研究的模型并首次对组织干细胞进行精准定位,开拓了干细胞研究的新思路与手段。通过对果蝇生殖干细胞精准识别,证明了“干细胞非对称性分裂”和“干细胞微环境”两大假说。发现了Argonaute/Piwi等10多个在干细胞发育、更新与分化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家系。此后,还发现并命名了一类新的非编码小piRNA,揭示了其在“中心法则”之外的新的调控法则,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6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林海帆还把上述原创发现应用于转化研究,率先发现Piwi蛋白在多种癌症里的重新激活,促进癌症的发生与恶化,从而为癌症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5月耶鲁大学医学院网站显示,林海帆先后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
1: Watanabe T, Lin H. Posttranscr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8年—2005年 | 美国医疗卫生总署(NIH)评委 |
1998年 | 意大利西亚那大学基金会评委 |
1999年 | 英国Wellcome基金会评委 |
2002年—2008年 | 华人生物学家学会董事(CBIS) |
2003年—2005年 |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委 |
2007年 | 美国医疗卫生总署(NIH)评委 |
2007年—2009年 | 第一届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副会长 |
2007年—2009年 | 中国科学院评估委员会成员 |
2008年—2011年 | 美洲华人生物学家学会董事(SCBA) |
2009年—2015年 | 国际干细胞大会嘉奖委员会成员 |
2010年—2011年 | 国际干细胞大会组委会主席 |
2010年—2013年 | 国际干细胞生物学学会出版委员会主席 |
2012年 | 美国医疗卫生总署(NIH)评委 |
2012年—2016年 | 汕头大学校董 |
2012年—2016年 | 珍—可芬—查而斯医学基金会顾问 |
2013年—2016年 | 国际干细胞生物学学会内务长、常务理事、财务委员会主席 |
2016年 | 温州肯 |
人物评价
林海帆在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RNA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重要影响力。(中国科学院评)
林海帆对干细胞不对称分裂,Argonuate/PIWI基因家族的发现及其在干细胞自我更新和胚系发育中的重要功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评)
人物事件
调查停职
2020年7月,美国司法部开始对华人科学家林海帆进行调查。
2022年1月,林海帆被耶鲁大学停职,强制“行政休假”。之后耶鲁大学近100名教职员联名致信校长苏必德(PeterSalovey),批评校方未经正当程序将华人教授林海帆停职,林海帆被美国司法部调查,但没有被捕,也没有被控犯任何罪行。
2022年6月,恢复为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