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L·费林加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伯纳德·L·费林加
外文名:Bernard Lucas Feringa
国籍:荷兰
出生地:荷兰Barger-Compascuum
出生日期:1951年5月18日
毕业院校:格罗宁根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6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51年5月18日,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LucasFeringa)出生于荷兰Barger-Compascuum。
1969年,入读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主修化学。
1978年,获得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1978年—1984年,任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化学研究员。
1984年,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有机化学系讲师。
1988年起,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化学系教授。
1991年—1995年,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有机和分子无机化学系主任。
2003年—2011年,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Stratingh化学研究所主任。
200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6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2008年,任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副院长。
201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伯纳德·L·费林加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伯纳德·L·费林加合成出世界首个人工分子马达,通过结构工程实现对分子马达转动参数的精准调控,并发展出一系列基于分子马达的智能分子材料,将“蒸汽机时代”带入到分子维度。他构建的全人工合成的纳米分子车,能够在金表面实现精确的制导运动,使得宏观机器概念在微观世界得以实现。他将“光开关”的概念引入到分子信息存储、液晶材料、手性控制、生物大分子等领域,推动了相关交叉领域的发展。基于亚磷酰胺开发的数十种不对称催化转化体系得到了许多课题组的应用。通过铜催化实现了格氏试剂与环状烯酮的共轭加成,该方法也被使用于全合成中。
伯纳德·L·费林加与田禾院士共同领衔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组建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旨在打造精准化学与分子工程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高地。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10月,伯纳德·L·费林加已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6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
2017年10月 | 华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
2019年 | 欧洲研究理事会理事 |
- | 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
- | 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
- | 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伯纳德·L·费林加出生在荷兰一个小乡村。他的父亲吉尔特·费林加(GeertFeringa)和母亲伊丽莎白·哈克(ElizabethHake)在当地经营农场。伯纳德·L·费林加兄弟姐妹共10人,他排行第二。伯纳德·L·费林加喜欢化学,喜欢合成新的化合物,漂亮的晶体,曾一度以为自己要成为一个农民的伯纳德·L·费林加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大学里选择化学作为专业继续深造。
婚姻家庭
1984年,伯纳德·L·费林加和贝蒂(Betty)结婚,两人育有三个女儿,费姆克(Femke)、汉娜(Hannah)和艾玛(Emma)。
人物评价
“伯纳德·L·费林加为中国在分子机器及智能材料领域产生世界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伯纳德·L·费林加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评)
“伯纳德·L·费林加是有机不对称催化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者。”(华东理工大学评)
人物影响
体系命名
伯纳德·L·费林加基于亚磷酰胺开发的数十种不对称催化转化体系得到了许多课题组的应用,被称为Feringa配体。
基金命名
2020年,以伯纳德·L·费林加名字命名的“本·费林加基金会(BenFeringaFonds)”在格罗宁根大学成立。
讲座命名
2020年11月,由荷兰总领事馆、荷兰大学协会和格罗宁根大学(RuG)校友会等主办和组织的“本·费林加讲座(BenFeringa-Lecture)”在旧金山举行。本·费林加讲座将每年举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