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迪金森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罗伯特·迪金森
外文名:Robert E.Dickinson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明尼苏达州
出生日期:1940年3月26日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40年3月26日,罗伯特·迪金森(RobertE.Dickinson)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
196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硕士学位。
196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博士学位。
1966年—1968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
1968年,任职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
1975年—1981年,任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气候科主任。
1981年—1990年,任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气候与全球动力科副主任。
198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0年—1999年,任亚利桑那大学教授。
1999年—2008年,任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年起,任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
主要成就
罗伯特·迪金森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罗伯特·迪金森在地球热圈动力学和辐射过程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出全球模型,并在后来对金星与火星的探测中得到证实,该模型应用于地球和其他行星的上层大气(100公里以上)研究;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地球—气候系统模型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全球温度变化可以由大气顶层净辐射强迫的变化以及全球温度对这种强迫的敏感度来理解”,成为温室效应评估的基础性理念;20世纪80代初,提出关于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论文,应用陆地表面过程参数方法于气候系统模拟研究;研究探索气候模式中模拟陆地表面的概念,及其与大气水循环、地区微气候和水资源等实际问题的相互关系。
罗伯特·迪金森开发的计算机模式BATS在中国得到应用;他与北京师范大学同行联合开发的陆地模型CLM,已经成为共同气候系统模型的核心,在中国作为标准范式使用。
学术论著
罗伯特·迪金森编著的论著有《 Increased dry-season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1年—1974年 | 美国气象学会高层大气委员会委员 |
1978年—1981年 | 美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 |
1983年—1987年 | 国际气候学委员会(ICCL)秘书 |
1984年—1997年 | 《环境(Environment)》编辑 |
1984年—2000年 | 《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编辑 |
1987年—1989年 | 美国气象学会生物气象学和空气生物学委员会主席 |
1991年—1993年 | 《大气科学(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主编 |
1992年—1994年 | 美国北极研究联合会海外部主席 |
1993年—1995年 | 《气候学杂志(Journal of Climate)》副主编 |
1995年—1997年 | 芝加哥大学科学和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
1996年 | 佐治亚理工学院对外评估委员会委员 |
1998年 | 美国气象学会奖励委员会委员 |
1999年 | 美国气象学会奖励委员会主席 |
1998年—2010年 | 美国海 |
人物评价
“罗伯特·迪金森在气象学领域获得多项开创性成果并赢得国际声誉,他是将遥感数据应用于气候模拟领域的先驱。”(中国科学院评)
“罗伯特·迪金森对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和研究预测气候变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givenbyAGUinrecognitionofsustainedandcontinuedsuperiorcontributionstothescienceofclimatedynamicsandtopredictionsofexpectedclimatechanges)。”(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评)
“罗伯特·迪金森在气象科学和地球—气候系统模型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Forpioneeringcontributionstoawiderangeoftopicsinatmosphericdynamicsandearthsystemmodeling)。”(美国国家工程院评)
“罗伯特·迪金森是大气科学相关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