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宏杰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戴宏杰
外文名:Hongjie Dai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湖南邵阳
出生日期:1966年5月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82年,戴宏杰进入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清华实验班就读,在校期间获得学校作文比赛一、二等奖。
198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1989年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
1991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材料科学家查尔斯·李波教授。
199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莱斯大学跟随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96年获得者)RichardE.Smalley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年,加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终生教授职位(2002年),正教授职位(2002年-2006年),J.G.Jackson&C.J.Wood荣誉教授(2006年-2007年)。
2002年,获得美国化学会纯粹化学奖。2005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座教授(-2008年)。
2006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JamesMcGroddy(新材料)奖。
主要成就
戴宏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9年9月-1994年6月,戴宏杰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跟随查尔斯·李波教授从事博士论文工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二维电荷密度波系统的结构和随机杂质钉扎效应;高Tc超导体中的磁通结构和缺陷钉扎效应;低维固体材料的化学合成。
1994年9月-1995年9月,在哈佛大学查尔斯·李波教授的科研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导电原子力显微镜;单个纳米材料的电学性质。
1995年9月-1997年7月,在莱斯大学跟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E Smalley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富勒烯为基的纳米技术;富勒烯纳米管的合成、提纯、表征和应用;单根碳纳米管用作原子力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
1997年9月-2002年,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科研方向为:新型纳米材料的化学;利用新型探针和新的成像机理的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及其应用;新型一维纳米材料与微米/纳米半导体结构的
社会任职
时间 | 任职 | 参考资料 |
---|---|---|
2007年06月29日 | 湖南大学客座教授 | |
2008年6月10日 |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 |
2008年7月 | 《Nano Research》发起人和主编 | |
2013年12月 | 苏州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国际顾问兼讲座教授 | |
2016年3月20日 | 山东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 |
2016年6月24日 | 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 |
—— | 《Nanotechnology》主编 |
人物评价
戴宏杰是国际碳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碳纳米材料的生长合成、物理性质研究、纳米电子器件研发,以及纳米生物医学、能源材料等领域都取得了成就,并获得了广泛的影响。(清华大学物理系评)
戴宏杰在材料表面有目的地生长出高质量的碳纳米管,并用它们来研究这些新材料的各种固有物理性质,探索分子晶体管的性能极限并开发纳米传感器,这对于光电子器件和纳米电子芯片制造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4年裘利斯史普林格应用物理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