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经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经武
外文名:Paul Ching-Wu Chu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941年12月2日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8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1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 2005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8年入选美国休斯顿布朗大会名人堂 2012年担任台湾综合大学系统首届系统总校长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41年12月2日,朱经武出生于中国湖南长沙,祖籍广东台山。
1948年,随父母迁移至台湾省台中县清水镇,高中就读于台中县的国立清水高中。
1962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获得理学士学位。
1965年,毕业于纽约福坦莫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68年,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毕业后,进入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从事工业研究工作,担任技术人员(-1970年)。
1970年,进入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1970年-1973年)、副教授(1973年-1975年)、教授(1975年-1979年)。
1979年,进入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MD安德森物理学教授(1987年-1989年)。
1986年,担任美国宇航局太空真空外延中心主任(-1988年)。同年出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固态物理项目主任。
1987年,朱经武等人首次宣布得到了90K以上电阻消失的超导体。同年出任由美国德州及联邦政府资
主要成就
朱经武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7年1月,朱经武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发现93K(-180 °C)新超导材料,第一次超过液氮温度,开创了高温超导研究和应用的新纪元。在随后的实验中不断发现新材料并刷新超导转变温度的记录,并于1993年将超导转变温度提高到164K(-109 °C)。2000年,朱经武获白宫邀请参加“二十世纪重大发明的新纪元时间锦囊”计划,又被《世纪动力》选为本世纪在气电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位人士之一。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朱经武已出版论文著作逾660篇,并合编多部著作,为百科全书及科学年报撰写科普文章,代表论文如下:
时间 | 论文名称 | 作者 | 期刊信息 |
---|---|---|---|
2016 | Interface-induced superconductivity at ~ 25 K at ambient pressure in undoped CaFe2As2 single crystals | K. Zhao, B. Lv, L. |
社会任职
1978年朱经武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员,他还担任第三届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
个人生活
朱经武的妻子陈璞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女儿,两人是在圣地牙哥分校读研究生时相识,当时陈璞是研究生一年级,朱经武是研究生二年级,一年后朱经武毕业时两人结婚,婚后朱经武到新泽西贝尔实验室工作,陈璞在新泽西州立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位,后来朱经武又去克里夫兰大学教书,这时他们觉得,一个家里两个物理学家似乎太多了,于是陈璞转而攻读了经济学。在休斯顿大学的邀请下,朱经武一家又来到休斯顿,他一心一意从事物理研究,陈璞则在德州商业银行(现合并到大通银行)工作,一直做到副总裁助理,后来因为有了小孩而辞职一心相夫教子,在家里设立了一个有关经济法规的咨询公司。
人物评价
朱经武长期从事超导、磁性和介电相关材料物理研究,成就卓越。(香港科学院评)
朱经武为应用超导社区提供持续的领导和卓越的服务,特别是他在努力建立和推广由美国和国际联邦机构资助的应用超导性重大计划,通过组织和鼓励研讨会,会议和委员会来推动美国和国际领域的合作,成为应用超导性的有力支持者,他担任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中心的创始董事和首席科学家期间,在那里他建立了一个超导学的优秀多学科学术研究中心,其活动涵盖基础材料研究,潜在应用材料优化,以及这些材料最终在各种小型和大型应用中的使用。(2014年IEEE超导委员会MaxSwerdlow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