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钱煦
外文名:Shu Chien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31年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06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6年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7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7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祖籍:浙江杭州
人物简介
钱煦,男,著名生物工程学家、美国国家科学奖得主。钱煦先生是学术界的传奇人物,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全美四大院院士身份于一身的华人。
人物经历
1931年,钱煦出生于中国北京市,祖籍浙江杭州。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钱煦随家人搬至上海租界,在上海念了小学和初中。
1947年,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医学预科。
1949年,随父钱思亮前往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医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
1954年,赴美深造,195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
1969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到1988年)。
197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年,加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1991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特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
1994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系主任(至1999年)。
2002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系主任(至2005年)。
2006年6月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6月下旬,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08年7月,担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新医学院创始主任。
2009年1
主要成就
钱煦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钱煦研究了关于血流量如何调节血流,血细胞和动脉壁之间相互作用的导致了与其他类型细胞相关的新信息,例如干细胞和癌细胞。 在分子水平上,他发现机械力如何通过基因表达来引发细胞生长,迁移和细胞死亡。 他采用多学科,综合性的方法,结合工程和生物医学科学。 他在他的心血管系统研究中采用了一系列技术,包括纳米技术,DNA微阵列,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力学。
钱煦将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完美融合,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从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表观遗传学等多个角度探寻人体循环系统的奥秘。
1967年钱煦在《科学》上发表了三篇论文,提高了对红血球流动背后的物理学的理解,和他的同事能够通过各种实验来探索红细胞的流动特性,这些实验涉及通过塑料多孔筛过滤红细胞。一个关键的发现是红细胞的流动并不遵循牛顿的行为,这一特性对于帮助红细胞挤压毛细血管非常重要。
截至2016年,钱煦在Nature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80年- 1981年 | 微循环协会主席 | |
1990年-1991年 | 美国生理学会(APS)第63任主席(第一位亚裔主席) | |
1992年-1993年 | 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主席 | |
1995年 | 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教授 | |
2001年-2002年 | 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所(AIMBE)主席 | |
2005年 | 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 |
2006年07月10日 |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主任 | |
2008年-2009年 | 生物流变学内部学会主席 | |
2009年10月29日 | 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 |
2009年10月 | 武汉大学名誉教授 | |
2010年11月30日 |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学工程顾问 | |
2012年03月30日 | 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 |
2012年04月05日 | 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
个人生活
钱煦家族世居杭州,也是唐代末期越王钱鏐的后人,他们家族和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都是吴越钱家后裔。
钱煦的祖父钱鸿业,字谨庵,钱煦祖父,清监生,民国时期著名的大法官。历任度支部主事、京师检察厅检察官、大理院推事、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刑庭庭长。抗战期间因不愿与日本人合作,1941年被日本人暗杀。
钱煦父亲钱思亮,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化学系,回国后,先后担任燕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后担任台湾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台湾“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钱煦兄长钱纯,专攻经济学,曾担任“中央银行”副总裁、“财政部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乃是台湾经济起飞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钱煦胞弟钱复,从政。耶鲁大学博士。曾当选台湾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担任蒋介石的英文翻译。他历任台湾"驻美代表"、"外交部长"、"监察院长"等要
人物评价
钱煦是当今全球最杰出的华人科学家之一,集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艺术与自然科学院“四院院士”名誉于一身。(四川大学新闻网评)
钱煦在心血管生理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开创性的工作,在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和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机械转导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