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明·贝森巴赫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弗莱明·贝森巴赫
外文名:Flemming Besenbacher
国籍:丹麦
出生地:丹麦霍森斯
出生日期:1952年10月4日
毕业院校:奥尔胡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6年当选为丹麦自然科学学院院士 1997年当选为丹麦科学技术学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2年10月4日,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Besenbacher)出生于丹麦霍森斯。
1978年,获得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博士学位。
1978年—1979年,任奥尔胡斯大学物理系初级研究员。
1980年—1981年,任奥尔胡斯大学物理系高级研究员。
1982年,任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
1982年—1986年,任奥尔胡斯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89年—1995年,任奥尔胡斯大学物理系教授。
1996年,任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iNANO)教授;同年,当选为丹麦自然科学学院院士。
1997年,当选为丹麦科学技术学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2002年—2012年,任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弗莱明·贝森巴赫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弗莱明·贝森巴赫的研究领域涵盖纳米学科的多个方面。他致力于新型可变温度快速扫描探针显微术和其他各种表面敏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多个领域;他采用一阶摄动理论,利用理论和实验经验结合揭示图像的本质,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实现了表面电子结构的计算,推动了扫描隧道显微术的隧道理论概念进一步发展;发展了高分辨率快速扫描隧道显微镜AARHUS STM,实现了表面动态过程的实时观测,研究了金属和合金表面纳米催化的动态过程与本质,金属表面纳米团簇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以及纳米线的量子输运效应,揭示了表面化学催化的本质与规律,据此提出了催化剂设计的新思路,并且将该技术成功用于商业催化剂的开发;他开发的快速扫描Aarhus STM已经授权生产并销往世界上百家科研机构,在多个领域学科发挥着作用;还致力于将探针技术用于跨学科的研究,将固体真空界面上的研究扩展到物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7年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座教授 |
2007年 | 河南大学名誉教授 |
2008年 | 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
2008年 | 吉林大学名誉教授 |
2008年 | 浙江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
2009年 | 上海大学名誉教授 |
2009年 | 中南大学名誉教授 |
2009年 | 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
2010年 | 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
2010年 | 重庆大学名誉教授 |
2011年 | 嘉士伯基金会主席 |
2012年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名誉教授 |
2014年 | 丹麦国家创新基金会副主任 |
2016年—2017年 | 丹麦国家循环经济咨询委员会主席 |
2017年 | 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教授 |
2017年 | 武汉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
2018年10月 | 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 |
丹麦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 | |
欧共体第六框架纳米技术专家委员 |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誉教授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 |
天津大学名誉教授 | |
奥尔堡大学名誉教授 |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弗莱明·贝森巴赫的妻子的名字是本特·贝森巴赫(BenteBesenbacher),两人育有两个子女,瑟伦(Søren)和皮亚(Pia)。
人物评价
“弗莱明·贝森巴赫为促进中丹纳米科技国际合作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弗莱明·贝森巴赫在表面科学、催化、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学等多领域都取得杰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纳米科学技术领域中,享有极高的影响力,是表面物理及纳米科学领域杰出学术领袖。”(同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