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铭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兴铭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38年12月4日
毕业院校:军事工程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籍:浙江余姚
人物经历
1938年12月4日,周兴铭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他14岁入少先队,15岁入共青团。
1956年8月,从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军事工程学院,攻读电子计算机专业。
1960年,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同中国签订的数百个合同,撤走专家,周兴铭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挑选提前到教研室工作。
1961年,从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1年—1970年10月,在军事工程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学院任教。
1970年,在长沙工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任教,先后聘为讲师(1978年)、副教授(1982年)、教授(1986年)、博士生指导教师(1990年)。
1979年—1983年,担任教研室副主任。
1983年,担任教研室主任。
1987年—1989年,担任计算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89年,担任计算机研究所总工程师。
1994年,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
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
主要成就
周兴铭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周兴铭于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先后参加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百万次级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从事总体方案研究。系统逻辑设计、电路设计与研制以及系统调试等工作,在锗晶体管电路抗高温稳定性、TTL信号传输抗干扰以及快速除法算法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1992年,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主机系统负责人),中国第一台全数字实时仿真计算机银河仿I(总负责人),中国第一台面向科学/工程计算的并行巨型计算机银河II(总设计师),主持,领导研制全过程,在总体方案、CPU结构、RAS技术方案、系统接口协议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性工作,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他的研究领域还包括:高性能计算、移动计算和微处理器体系结构。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11月,周兴铭先后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100多篇,著书2本。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5年—198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仿真技术专业组成员 |
1989年 |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 |
1991年 |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 |
199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军用计算机专业组成员 |
199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 |
1995年 | 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98年 | 同济大学计算机系兼职教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计算机学科评审组长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网络专家顾问组组长 | |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
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军用计算机专业组成员 | |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常委 | |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 |
人物评价
周兴铭为中国的航天和国家安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国家安全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济大学校史馆评)
周兴铭是中国自主研制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开拓者之一。他还为中国自主研制计算机系统的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长期兼任国家、军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学会等社会学术和咨询工作,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军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