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芙清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芙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32年11月6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女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32年11月6日,杨芙清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留芳声巷52号杨家大宅院。
1945年,考入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在校期间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进入清华大学之后被推举为校舞蹈队长,之后被选为清华学生会文化部长。
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把文科理科并入北京大学,杨芙清转入北京大学学习。
1955年,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当了研究生,师从徐献瑜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此期间参加计算数学研究室的创建工作。
1957年1月,中国派出了一个计算机代表团赴苏联学习,杨芙清作为代表团的成员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第一次接触了电子管计算机,开始学习编写程序。
1958年4月,因赴苏学习团合同期满,北京大学周培源副校长安排杨芙清转到莫斯科大学数力系继续进修学习,师从计算科学家米哈伊尔·罗蒙诺维奇·舒拉波拉教授学习程序设计自动化。在导
主要成就
杨芙清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芙清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开创了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主持了历经四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为国家软件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创建了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
1969年12月,杨芙清作为总体设计组成员,参加了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研制任务,负责指令系统和操作系统的设计。
1973年,北京大学被邀参加了研制大型机DJS200系列的总体设计,杨芙清被任命为200系列软件总体设计组成员,并任240机软件项目负责人。
1974年,杨芙清和同事们独立设计出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10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显示,杨芙清发表论文150余篇,著作10余部。
学术交流
1980年,杨芙清组织和筹办了中国
个人生活
姓名由来
杨芙清的父母望着女儿花朵般的小脸庞,不由联想起每年夏天,当地芙蓉花开,满城清香的美景,就给女儿起名叫杨芙清。
少年轶事
少年时期,杨芙清学习好是出了名的,班里的同学都叫她“小先生”,但是她可不是那种书呆子,甚至她曾一度幻想能修炼成一个武艺高强、惩恶扬善、救人危难的女侠客。为此,她还在自家庭院里练就了一手扔纸飞标的本领。
1949年,无锡市解放,当时杨芙清刚刚升入高中。有一天,杨芙清和8名女生参加了市政府在人民剧场组织了一场救济贫寒学生义演活动,义演结束之后,杨芙清等9位姑娘一夜之间成为无锡市红极一时的业余舞蹈明星。从此,舞蹈成了杨芙清的终身业余爱好。
情感婚姻
1957年初,杨芙清结束了留苏前的俄语集训。出国前夕,杨芙清和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王阳元,在未名湖畔订下了终身大事。1959年末,杨芙清在莫斯科进修了两年程序,归国那天,王阳元早早地就赶到了火车站迎接。1960年秋天,杨芙清和王阳元在北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6年05月 |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名誉校长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 | |
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 |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 |
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级顾问 | |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 | |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副主编 | |
2021年10月24日 |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名誉院长 |
人物评价
杨芙清担任过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推动学会建设和改革,促进学科建设,培养青年人才,服务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计算机学会评)
杨芙清为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和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评)
芙清院士的治学为人,我以为可用“远见、胆识、韧性”六个字来概括。她对中国软件工程开拓性的研究及对软件复用和构件技术应用的倡导和引领,都是成效斐然,富有远见。她总是在关键时刻勇于提出和承担高水平、高难度的技术课题,力擎重负,奋力攻坚,展现出她过人的胆识和毅力。任何可观的事业,都不乏艰险和坎坷。难能可贵的是,她能甘于寂寞,坚韧不拔,长期固守,不懈求索,厚积薄发,颇有建树。(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