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本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宗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
出生日期:1955年1月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籍贯:安徽岳西
人物经历
1955年1月,徐宗本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凤凰镇三里峡,籍贯安徽岳西。
1973年—1976年,就读于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7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学任教。
1978年,参加了第一批研究生考试,报考“数学王子”陈景润的研究生。
1982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7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89年,在英国思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ofStrathclyde)做博士后研究。
1990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0年—199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非线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室主任。
1992年3月—1994年3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研究员(RF)。
199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5年2月—1995年8月,担任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
主要成就
徐宗本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宗本提出了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为稀疏微波成像提供了重要基础。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罗奇”定理,解决了神经网络与模拟演化计算中的一些困难问题,为非欧氏框架下机器学习与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普遍的数量推演准则;提出了基于视觉认知的数据建模新原理与新方法,形成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隐变量分析等系列数据挖掘核心算法,并广泛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
面向军事侦测、地球遥感等国家重大需求,在雷达数据采集研究领域,徐宗本发现压缩感知的L(1/2)正则化理论,为稀疏信息处理提供了全新的范式,形成了“基于L(1/2)正则化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新方法”和“基于SAR回波模拟器的稀疏雷达成像新原理”。相关理论支持研发成功全球首部稀疏雷达原理样机,用于提高在轨雷达成像性能与宽幅侦察,并广泛应用于CT成像、分子成像、无线通讯、生物信息、地震信号处理、电力系统优化、城市交通、机器人跟踪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8年 | 国家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 |
2008年 | 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信息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 |
2008年 | 高等学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组织委员会委员 |
2008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
2008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计算机学科评审组成员 |
2008年 | 国家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 |
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 | |
教育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 |
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会副理事长 | |
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系列丛书》主编 | |
陕西省数学会理事长 | |
《J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Asian Information Science-Life》等中国国内外9种学术期刊编委 |
个人生活
徐宗本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在家庭遭遇了一系列变故之后,为了照顾体弱的母亲,年幼的他和姐姐承担起了繁重的劳动,打猪草、背红薯、上山砍柴、挣工分样样不落。
人物评价
徐宗本长达200多页的博士论文《单调映像方程解的近似和结构可解性理论》以严密的推理、独特的创意、精妙的算法引起轰动,被认为无论在思想方法,还是理论构架上,都超越了当时中国国内外同行的同类工作。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为他后来在相关数学理论、机器学习领域厚积薄发,并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夯实了基础。(《陕西日报》评)
徐宗本长期从事应用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潜心钻研、甘于寂寞、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中国的数据科学与数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数学技术研究院评)
人物影响
徐宗本用自己的20万元院士奖励和个人积蓄,在家乡中学设立“奖学金”,希望能有更多“山里娃”通过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