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白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夏建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9年7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江苏苏州
人物经历
1939年7月,夏建白出生于上海。
1956年9月—1962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2年9月—196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66年9月—1971年9月,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能谱研究室助教。
1971年9月—1978年12月,任二机部西南585所助理研究员。
1978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4年2月—1985年10月,在瑞士洛桑高等工业学院做访问学者。
1985年10月—1986年9月,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做访问教授。
198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1989年9月—1990年3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访问教授。
1991年11月—1992年5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访问教授。
1994年1月—1994年4月,在香港浸会大学做访问教授。
1996年1月—1996年5月,在香港浸会大学做访问教授。
1998年3月—1998
主要成就
夏建白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夏建白在低维半导体微结构电子态的量子理论及其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量子球空穴态的张量模型,获得重轻空穴混合的本征态,并给出正确的光跃迁选择定则。提出介观系统的一维量子波导理论,对任意复杂的一维介观系统给出了直观、简单的物理图象和解析结果。提出(11N)取向衬底上生长超晶格的有效质量理论,解决了一大类非(001)取向衬底生长超晶格的空穴子带的理论问题。提出计算超晶格电子态的有限平面波展开方法,用赝势理论研究了长周期超晶格,解决了用平面波方法计算大元胞晶体电子态的困难。提出半导体双势垒结构的空穴隧穿理论,发展了多通道的传输矩阵方法。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夏建白已发表论文105篇,SCI引用(他引)共723篇,并著有《半导体超晶格物理》《现代半导体物理学》等专著。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2017年6月 | 2017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全球创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4年6月—2006年6月 |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第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06年6月—2008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一届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 |
2007年—2011年 |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12年—2016年 |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13年—2018年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八届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 |
2018年6月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九届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 |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一届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二届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第十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
《科学通报》主编 | |
《半导体学报》副主编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评审组组长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 |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夏建白的妻子是秦华曾。
人物评价
“夏建白有着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他为中国半导体和微结构电子态理论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白春礼院士评)
“夏建白有着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优秀品格,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卓越精神,光明磊落、平易近人的人生态度,他为中国半导体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李树深院士评)
“夏建白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为中国半导体超晶格理论、低维半导体微结构电子态的量子理论及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学识、经验、成果奉献、传授给年轻一代,为推进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微波光子学家祝宁华院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