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王之江简介

王之江简介

淘名人 2024-01-30 23:10 热度:

王之江

王之江,1930年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籍贯江苏常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之江于1952年从大连大学工学院物理系提前毕业,来到了长春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64年参加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创建工作;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至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至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8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特别会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王之江主要从事光学设计、激光科学技术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之江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30年11月21日

毕业院校:大连大学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江苏常州

人物经历

1930年11月21日,王之江出生于浙江杭州,籍贯江苏常州。

1948年,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毕业,考取无锡江南大学。学了一年,他发现自己对化学并没有多大兴趣。

1949年,去大连大学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求学,成为王大珩创办的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的第一批学生。

1952年,从大连大学工学院物理系提前毕业,随王大珩来到了长春,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1961年9月,参与研制的激光器正常运转。

1964年1月,中央决定调200人去上海,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之江从长春前往上海,参与创建工作,并由王之江率领搞激光武器研究。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至1984年)。

1984年—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期间还兼任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

1991年,选为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王之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之江在光学设计方面,发展了象差理论和象质评价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完成了大批光学系统设计(如照相物镜系统、平面光栅单色仪、长工作距反射显微镜、非球面特大视场目镜、105#大型电影经纬仪物镜等);在激光科学技术方面,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并在技术和原理上有所创新。20世纪70年代领导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钕玻璃激光系统。在这项工作中解决了一系列理论、技术及工艺问题。关于某些激光重大应用对亮度要求的判断,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对于中国激光科学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倡议和具体领导了中国“七五”攻关中激光浓缩铀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红宝石激光器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

高能钕玻璃激光性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5年

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和测量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

1:1光刻机

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

1987年

拉曼自由电子激光器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0年—1992年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1990年

《中国激光》主编

1983年—1986年

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和国际激光与光电子会议(IQEC和CLEO)中国委员会主席

1983年4月—1988年4月

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5年—1990年

《光学学报》主编


《Optical Letters》海外编委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王之江对中国光信息处理和光计算起了倡导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评)

王之江本着这样的工作态度,把光学设计做到了最好,为中国应用光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报》评)

王之江对所学事物具有突出地敏感性、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中国光学事业开拓者王大珩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