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王育竹简介

王育竹简介

淘名人 2024-01-31 08:08 热度:

王育竹

王育竹,1932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正定,量子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王育竹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1960年从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1979年底到日本东京大学作两个月的短期访问学者;198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王育竹长期从事电磁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中国原子频标开拓者之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育竹

外文名:Yuzhu WANG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正定县

出生日期:1932年2月29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2年2月29日,王育竹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

1955年,王育竹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

1960年,王育竹从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1979年底,王育竹到日本东京大学作两个月的短期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与东京大学应用物理系清水富士夫教授合作进行激光偏转原子束的实验。

1989年,王育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开展了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

1997年,王育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王育竹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王育竹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育竹率先开展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研究。首次提出将光频移效应用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利用激光偏转原子束验证了亚泊松光子统计规律。开展了一维驻波场激光冷却原子的研究,观察到低于多普勒极限温度的现象。首次将多普勒效应用于原子干涉仪,观察到原子干涉现象。利用固体微球腔量子电动力学效应,获得了新的激光谱线。

1978年,王育竹和同事们在工厂与工人结合了7年,完成了“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上的铷原子钟研制任务。完成任务回到了研究所后,王育竹查到了汉斯和肖洛1976年发表在《光通讯》上的一篇关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论文,作为一个原子钟研究的工作者,他投入到“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工作中,当他理解了激光冷却气体原子与多普勒频移的关联后提出了两种与多普勒效应相关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新方法。更进一步他经过一段时间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将交流施达克效应(光频移效应)应用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设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4年—2000年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高级合作成员

2002年—2006年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4年—2008年

德国Max-Plank学会光科学研究所国际访问委员会成员


国际应用物理联盟(IUPAP)量子电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荣誉会员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王育竹从五十年代量子电子学诞生的初期,开始电磁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负责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气泡型铷原子钟,并用于多项重要国防任务,其中安装在“远望号”综合测量船上的铷原子钟,在历次发射任务中发挥了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评)

王育竹院士五十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在中国量子光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王育竹院士忠心报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操,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亲贤育才、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永不懈怠、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值得全所职工学习。(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朱健强评)

人物影响

王育竹院士从事科研工作五十周年仪式

2005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举行贺王育竹院士从事科研工作五十周年仪式。朱健强所长、祝如荣副所长、王定宝党委副书记,王育竹院士的同事、学生代表,以及上海光机所科研人员与研究生代表等共一百五十余人出席了庆贺会,王定宝副书记主持了庆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