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元九
外文名:Yuan-jiu L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
出生日期:1920年1月9日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陀螺与惯性导航原理》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1年获“七一勋章”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20年1月9日,陆元九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的一个教员家庭。
1931年,进入安徽省立第八中学读初中,在初中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立南京中学。
1937年11月,在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学习。
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45年,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从重庆飞到昆明,再从昆明飞到印度加尔各答,在此等了两个月的船,最终到美国,被分配进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并选择自动控制专家C·S·德雷伯教授开设的仪器学专业,成为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1949年1月—1954年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并毕业,获得仪器学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立即回到中国而滞留海外,在此期间先后被聘任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
1954年1月—1956年4月,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
1956年6月—1968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成就
陆元九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5年,陆元九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中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
1978年后,陆元九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根据中国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即确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术为基础的单自由度陀螺构成平台—计算机方案。
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并在型号工作中贯彻“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陆元九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他还极力主张改善试验条件和设施,以便研制高精度惯性仪表。
1982年,陆元九作为全国惯导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技术咨询分组组长,力主统筹规划,明确各研究单位的发展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他明确提出:应用于运载火箭的惯性器件应突破铍材应用、动压
社会任职
陆元九兼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3月—1988年4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1月—1975年1月)、中国惯性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学位委员会航空与宇航分组副组长,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副主任、教授。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陆元九的父亲作为中学数学教员,是少有的知识分子。
艰难回国
在美国期间,陆元九有了两个孩子,为了家庭,他被迫办了绿卡,但对于当局提出的加入美籍的要求,他仍然置之不理。
1955年,中美达成了协议,用战争中的美国俘虏换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不过即使有了协议,回国手续还是相当麻烦。
1956年,陆元九通过印度大使馆帮忙,办好了回国手续,准备登船,但在这时航运公司通知,为防天花,小孩必须接种牛痘,可他最小的孩子还太小不能接种,这样又拖了一段时间,陆元九和妻子、三个孩子才从旧金山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这艘船先开到日本,又绕道菲律宾马尼拉,当停靠在马尼拉时,其他乘客可以下船活动,唯独中国人不能,被集中到一间船舱里看管。
人物语录
(谈自己回祖国)“自己是中国人,回去给中国人做点事情;近20年没回家,应该回家看看父母;孩子逐渐长大,希望将来别再像自己那样受歧视。”
“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如果技术问
人物评价
陆元九在陀螺、加速度计、平台及捷联惯导系统等研制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几种卫星、导弹的方案论证及飞行实验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评)
陆元九院士作为航天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开拓者、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航天事业奉献终身,并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控制研究和惯性技术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军人才,陆老淡泊名利的品格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以科技报国、服务人民的情怀成为广大航天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评)
陆元九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继而远渡美国,最终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他的足迹诉说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多艰,陆元九的愿望很简单:为中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的追求诠释着科学赋予人格的坦荡之美,他让美国同行刮目相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