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汝钤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汝钤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5年2月15日
毕业院校:德国耶拿大学
职业:教师
代表作品:《人工智能》、《计算系统的形式语义》
发表论文数量:200余篇(截至2019年7月)
人物经历
1935年2月15日,陆汝钤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
1959年,陆汝钤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师从华罗庚院士,并在陆启铿院士指导下从事多元复变函数论研究。先后担任副研究员(1978年起)、研究员(1983年起)、博士生导师(1984年起)。
1980年,陆汝钤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研究室主任(至1987年)。
1987年,陆汝钤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至1990年)。
1991年,陆汝钤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至1994年)。
1999年,陆汝钤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陆汝钤加盟复旦大学,担任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2002年,陆汝钤担任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主任(至2003年)。
2004年,陆汝钤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陆汝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多元复变函数论研究
陆汝钤早期从事多元复变函数论研究,首先在一大类非对称可递域上建立起调和函数论,正面回答了在Cartan猜想被否定以后,学术界对非对称可递域上能否建立调和函数论的疑惑。
形式语义学研究
在形式语义学方面,陆汝钤研究了逻辑语义、代数语义和分布式语义,证明了任意Horn子句集的模型论语义和最小不动点语义的等价性;给出了能描述动态控制结构的基调式代数语义;把平面的Petri网扩展成多页的Petri/Riemann网(P/R网)作为进程模型,获得了演算的最大真并发结构。
计算机科学研究
1972年起,陆汝钤进入计算机科学领域,1972年—1974年研制了DJS-21机上Algol60编译程序改进版。1975年—1981年倡导并主持旨在软件机械生成和自动移植的系列软件计划(XR计划),提出了可统一各类优先文法的广义优先文法,给出了有效的分析算法及相应的正确性证明。
知识工程
社会任职
陆汝钤长期担任《软件学报》执行主编、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计算机术语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称审定工委顾问、中国计算机学会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担任北京市多媒体和智能软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DatabaseTechnology》编委;《ComputerJournal》编委;《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CognitiveScience》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多个职务。
人物评价
陆汝钤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评)
陆汝钤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先驱之一,在知识工程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就,特别是在全过程动画自动生成、专家系统开发环境、软件自动生成、少儿图灵测试、知件、大知识特征刻画等方面取得多项被国际公认具有创新性的领先成果。(人民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