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永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南京
出生日期:1936年12月1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无线电制导技术》、《雷达成像技术》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当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2018年)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奖3项(2018年) 国家航天局科技进步奖1项(2018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
人物经历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53年09月至1954年07月,刘永坦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
1954年09月至1956年07月,刘永坦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
1956年09月至1958年07月,刘永坦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
1959年09月至1960年03月,刘永坦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微波技术与天线。
1979年01月至1981年03月,刘永坦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1981年01月至1987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
1985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教授。
1987年01月至1990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
1987年01月至2001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
1991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同年,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刘永坦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永坦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一定层次的造诣,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月,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承担项目
刘永坦在九十年代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即ISAR)重大研究项目,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率领攻关团队与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有关研究所联合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实验ISAR,为中国ISA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项目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刘永坦成功研制出中国唯一具备全天时、全天候、超视距、海空兼容对海探测能力的雷达装备。
刘永坦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
社会任职
政协任职
起始年月 | 结束年月 | 单位类型 | 单位名称 | 区域类型 | 职务(或身份) |
---|---|---|---|---|---|
2008-03 | 2013-03 | 政协 |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 | 全国 | 全国政协委员 |
2003-03 | 2008-03 | 政协 | 第十届全国政协 | 全国 | 全国政协委员 |
1998-03 | 2003-03 | 政协 | 第九届全国政协 | 全国 | 全国政协委员 |
1993-03 | 1998-03 | 政协 | 第八届全国政协 | 全国 | 全国政协委员 |
参考资料: |
主要兼职
截至2019年1月,刘永坦先后被聘为中国十几个有关单位、大学、专业及学会的兼职研究员、教授或负责人,以下为刘永坦主要兼职表(不完全统计)。
单位名称(学术组织刊物) | 职务 |
---|---|
中国国际雷达会议名誉 | 顾问 |
国家863高技术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技术专家组 | 成员(已卸任) |
国防科工委航天专家咨询组 | 成员 |
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信息科学学科评议组 | 召集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子二组 | 组长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 成员召集人 |
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 成员 |
中国宇航学会 | 理事 |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 委员 |
电气和 |
个人生活
刘永坦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舅舅是大学教授。
妻子:冯秉瑞
人物评价
刘永坦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两院院士等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人民日报评)
刘永坦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同时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作为人民教师,他觉得培养创新人才责无旁贷。(中国科学报评)
人物影响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和冯秉瑞伉俪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