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刘颂豪简介

刘颂豪简介

淘名人 2024-01-31 15:16 热度:

刘颂豪

刘颂豪,1930年11月出生于广东广州,光学与激光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颂豪于1951年从广东文理学院物理系毕业,并被广东省教育部门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81年至198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至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6年回到广州,就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刘颂豪主要从事光学和激光研究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颂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市

出生日期:1930年11月

毕业院校:广东文理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强光光学及其应用》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0年11月,刘颂豪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原籍广东顺德。

1937年,广州沦陷,举家迁回老家容奇镇。

1951年,从广东文理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并被广东省教育部门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被调配到王大珩、龚祖同手下研究光学技术。

1956年2月,带领光机所的8位同志到云南昆明的298厂帮助筹建光学玻璃熔炼车间。

1981年3月—1983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12月—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3年5月—1987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

1986年,回到广州,就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筹建了导波光学实验室。

1989年,在广州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间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后经国家批准建立了以光生物学为主攻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

1995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Fellow)。

1999年,当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刘颂豪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颂豪早期研究稀土玻璃化学成分与其光学性质的关系,发展了高折射率低色散的稀土光学玻璃。研制成功的CaF:Dy2+红外连续固体激光器,是中国最早研究成功的三种固体激光器之一。研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发现受激克尔散射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激光对靶材和光电元件的相互作用效应,为应用提供了重要成果和参数。在中国率先建立超声分子束激光光谱学实验方法,用于物理和化学研究。率先开展激光生命科学研究,首次探测到常温下蛋白分子产生的双光子诱发荧光,系统研究了血卟啉衍生物治癌的光动学机理。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4月,刘颂豪共发表论文400多篇,1995年以来,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72篇,其中有40多篇论文被SCI、EI、CA和ISTP收录。1995年专著《强光光学及其应用》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1999年在新加坡世界书局出版了英文版《非线性光学物理》一书。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1年

国际激光光谱学会议常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当时中国唯一委员)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光电国家实验室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20世纪60年代,刘颂豪为开拓中国激光领域和发展激光应用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广东省光电子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高层次科教人才的培养做出的重要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肯定。(华南师范大学校友联谊会评)

刘颂豪为中国激光生物学和激光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评)

刘颂豪作为中国激光领域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以其惊人的才华,为中国光学与激光领域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树立了一座座丰碑,为光学在国防、医学、农业、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做出卓越的贡献。(华南师范大学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