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林惠民简介

林惠民简介

淘名人 2024-01-31 16:57 热度:

林惠民

林惠民,1947年11月13日出生于福建福州,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年林惠民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1987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科学基础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至1993年担任英国萨塞克斯大学ResearchFellow;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林惠民长期从事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语义学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惠民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1947年11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7年11月,林惠民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60年,从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毕业,进到福州第十八中学读初中。

1963年秋—1964年夏,在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上高一,其中1963年参加福州市初中数学竞赛,1964年参加福州市高中数学竞赛,都拿了二等奖。

1966年,高中毕业,恰逢“文化大革命”,高考取消,他上山下乡。

1969年,来到闽北山区建宁县插队,和农民一起种田挣工分。

1972年12月,因为照顾独生子女政策,得以回到父母的身边,成了福州最大的重工业工厂——八一磷肥厂的一名工人,由于户口问题没得到解决,只能在各个车间打杂,大多是三班倒的重体力活。户口“解冻”后,被正式分配到了机修车间,当铣工,负责加工各种齿轮以及在工件上开槽。

1975年,八一磷肥厂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林惠民负责教数学。

1977年,恢复高考,林惠民报考福州大学数学系。

1978年初,拿到的录取通知显示是福州大学数学系软件专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林惠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林惠民设计并实现了通用进程代数验证工具PAM/VPAM,对这类工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英国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并独立发展了“符号互模拟”理论,解决了传统并发计算模型对大量实际应用不能有效模拟的问题,为在计算机上对通信并发进程进行推理和验证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并发计算模型之一π-演算弱互模拟的完备证明系统和唯一不动点归纳法,解决了π-演算的有穷公理化问题。

学术论著

Lin Huimin, He Zhenrong, Du Daizian,e al. Studies on Nitrogenase of Blue-Green Algae[M]. Springer Netherlands, 1984.

Lin Huimin. A Predicate Spatial Logic and Model Checking for Mobile Processes[C]// Th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0年

《软件学报》编委会编委

1994年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997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1999年

《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会编委


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兼职教授


三明市人民政府科技发展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林惠民的父亲母亲都是福州市的普通职工,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一直很重视他的教育,可他天性顽皮。尽管也热爱学习,成绩拔尖,但并不把读书太当回事,从学生时代就被贴上了“只专不红”的标签。解放前夕,他的亲戚中有人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于是,他就成了社会关系复杂的孩子。

人物评价

林惠民学风严谨,勇于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计算机科学家。(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评)

林惠民长期从事计算机程序,特别是并发程序的形式语义学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他在进程代数的验证工具、消息传送进程的语义理论和π-演算的公理化等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曹荣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