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李衍达简介

李衍达简介

淘名人 2024-01-31 17:18 热度:

李衍达

李衍达,男,1936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东莞,祖籍广东南海,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年至1981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李衍达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衍达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东莞

出生日期:1936年10月12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人物经历

1936年,生于东莞,并在东莞就读小学。中学毕业时,正逢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实业兴国的浪潮中,李衍达立志要去工业发达的北方上大学。

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大三时进入新组建的自动控制系学习。

1958年,李衍达成为电子学教研组助教,辅导同年级学生课程。并且参加了当时全国第一台数控机床的研发工作。

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留校任助教。

1978年,李衍达被选为中国首批赴美访问学者,从1978年到198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师从奥本海默教授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兼修微型计算机。

1981年,李衍达回清华大学任教,先在电子学组工作,后进入模式识别教研组。回国后,李衍达在IEEETrans发表的论文成为清华1978年后评出的第一篇优秀学术论文。此后,一直致力于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及这些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1985年,晋升为教授

1986年,受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1年,李衍达与常迵教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贡献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衍达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在信号重构理论方面,提出了应用幅度谱和部分采样点重构信号的新定理,使所需的采样点由N/2减至N/6提出了利用相位重构技术估计时延的新方法提出了仅用幅度谱重构最小相位信号的新算法。与合作者在用不完全投影重建图像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投影关系定理在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面,提出了利用测井资料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的新方法,以及高分辨率速度谱估计方法与合作者提出了采用POCS图像复原技术恢复波阻抗剖面的方法提出了基于零、极点估计的子波估计与反褶积方法提出了用新的τ-S变换剔除多次波的方法,以及综合地质、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储层分布等。

李衍达研究的仅用相位谱、幅度谱或附加部分时域采样点恢复有限长离散信号等问题,在信号重构理论及算法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将新的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职务

1983年1月

-

IEEE高级会员

1995年9月

2005年9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1997年7月

-

电子学报副主编

1998年7月

-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1998年9月

2007年9月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

1999年9月

-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2002年7月

2007年9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2年7月

-

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和《电子学报》主编。

人物评价

李衍达指导研究生,不惮辛苦,常告弟子治学当如鹰抓走兔;承家学之渊源,高屋建瓴,常释弟子哲学与美学、直觉与逻辑之关系;喜水好思,宁静致远,常诲弟子治学当戒浮戒躁;治学每有创制,但开风气,不谋常居,常谓弟子治学当勇于开拓。李院士恭德慎行,淡泊自守,虚怀若谷,学高身正,堪为杏坛楷模。(新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