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干福熹简介

干福熹简介

淘名人 2024-02-01 07:59 热度:

干福熹

干福熹,1933年1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中国激光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2年干福熹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1956年被送往前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1959年获得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60年回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并先后担任光学材料研究室主任、光学材料研究部主任;196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担任激光材料研究室主任;1977年至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2002年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干福熹长期从事光学和激光材料、非晶态物质结构和性质,特别是玻璃的光学和光谱性质的研究,以及光电子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光通信和光存储等功能材料的光学、磁光和电光性质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干福熹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33年1月3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光学玻璃》《硅酸盐玻璃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

人物经历

1933年1月3日,干福熹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9年9月,干福熹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

1952年6月,干福熹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设在长春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

1956年9月,干福熹被送往前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师从玻璃态结构和建立氧化物部分性质计算体系专家A.A.阿本(Аппен,А.А)教授。在研究中,他发现“硼反常”和“铝—硼反常”现象,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

1959年12月,干福熹获得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1960年1月,干福熹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至1964年),并开始建立起玻璃性质计算体系,并先后担任光学材料研究室主任、光学材料研究部主任。

1964年1月,中央决定调200人去上海,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于是干福熹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干福熹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干福熹建立了中国耐辐射光学玻璃系列研究光学玻璃的成分和性质的关系,发展新品种。研究激光玻璃的激光及发光特性研制掺钕激光玻璃,中国第一个获得激光输出建立激光钕玻璃系列,研究过渡元素及稀土离子在玻璃中的光谱及发光性质研究玻璃的光学常数及外场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研究玻璃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无机玻璃性质的计算体系。研究光存储用各种先进薄膜,发展了可擦重写新型光盘。

1952年,干福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工作,在老一辈科学家龚祖同和王大珩的指导下,投入到开拓中国光学玻璃的研制中,以他为组长的光学玻璃熔制组成功地熔制出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随后又研制出了光学玻璃系列,为中国的光学工业提供了第一批急需的光学玻璃,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光学玻璃研制基地,推进了中国光学玻璃产业的形成。60年代初,干福熹承担了中国军工急需的耐辐射光学玻璃的试制研究工作,并建立了中国第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78年—

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专业组成员;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组成员

1980年—

建筑材料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

1980年—2004年

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

1982年—1996年

国际玻璃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2年—2001年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1984年—1992年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84年—

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教授

1986年—

大连轻工业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授

1986年—

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6年—

国家高技术新材料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7年—

中国科学院光盘联合实验室主任

1988年—1998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

1989年—1993年

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0年—2001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2年—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

1992年—

同济大学教授

1992年—2002年

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婚姻情感

干福熹与妻子邓佩珍曾有过两个女儿,但都在襁褓里夭折了,医生的诊断结果为:先天性骨髓受放射性辐照损伤——在怀孕期间还一直在做放射性的实验。

不幸遭遇

“文革”开始后,干福熹被戴上了三顶“特务帽子”。因为他的老师曾是国民党,他被认定为国民党特务;1964年到1966年,他4次赴英国参加关于国际激光学术会议,则被冠以英国特务罪名;又因为他曾在苏联呆了3年,于是被定罪为“苏修”。扣上了这三顶帽子,干福熹被关了起来,隔离审查。此时全家上下就靠邓佩珍一个人照料,一个人的收入维持,但她还是坚持上班,没落下过一天的研究工作。最终干福熹被关了8个月。

人物评价

干福熹是中国光学玻璃以及激光玻璃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数字光盘存储技术的最早开创者。(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评)

干福熹不但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与工程专家,而且他也是一位关心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尤其是功能材料学科与信息数据存储技术。他对推动我国信息材料核心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加速当前我国功能材料的学科繁荣、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着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中国科技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