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赤飚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丁赤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9年7月
毕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9年7月,丁赤飚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
1987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4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7年7月—1998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8年9月—2000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年7月—2003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副主任。
2003年9月—200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2月6日,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
2015年3月3日,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19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2021年8月1日,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
主要成就
丁赤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作为主要负责人,丁赤飚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卫星地面信息处理系统,建设了中国国内第一个微波辐射定标场并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星载雷达的定标工作。作为“863”计划“机载聚束SAR和信号处理研究”项目负责人,研制成功中国国内第一部机载聚束SAR实验系统。2001年至2005年主持研制成功多部高分辨率机载SAR系统,实现了中国高分辨率机载SAR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机载干涉SAR系统,获得中国国内第一幅三维雷达地形图,具有开创性意义。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网站显示,丁赤飚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3部,包括国际上第一部双站SAR成像专著。
书名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作者排序 |
---|---|---|---|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理解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9年2月 | 第1作者 |
双站SAR成像处理技术 | 科学出版社 | 2010年4月 | 第2作者 |
BISTATIC SAR DATA PR |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职务 |
---|---|
2001年至2005年 | 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SAR技术总体组组长 |
2009年11月3日 | 国家减灾委员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专家 |
2010年8月5日 | 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副主任委员 |
2011年8月14日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 |
2011年10月1日 | 某部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成员 |
2011年11月21日 | 国家高分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地面系统组副组长 |
2013年12月3日 | 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执行主席 |
2013年12月16日 | 《电子与信息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
2014年2月14日 |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地球同步轨道SAR系统体制、理论与方法研究”首席科学家 |
2014年5月1日 |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遥感影像应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2015年5月12日 | “航天测绘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地面系统工程组专家 |
2015年6月2日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
2015年10月5日 |
人物评价
丁赤飚为全面突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与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形成地面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丁赤飚提升了中国在SAR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评)
丁赤飚同志工作上有思路、有方法。(时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吴一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