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汝为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戴汝为
国籍:中国
出生地:云南昆明
出生日期:1932年12月31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模式识别及其应用》《系统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经历
1932年12月31日,戴汝为出生于云南昆明。
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师从钱学森,后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
1956年,将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的著作《EngineeringCybernetics》译成中文《工程控制论》(1958年出版)。
1980年,作为国家首批派出赴美访问学者师从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家傅京孙教授。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至1998年)。
主要成就
戴汝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70年代初,戴汝为将“模式识别”引入中国,提出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成为“汉王”核心技术的理论基础,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90年代初,通过人工智能的途径,在钱学森先生的直接指导下,跨入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等领域的研究,在某些前沿领域进行交叉学科的整合,在中国经济、军事及社会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决策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戴汝为解决了用极大值原理解最速控制、终值控制的数值计算问题。70年代,他最早在国内开展模式识别研究。80年代初,他在美国普渡大学与国际著名模式识别专家傅京孙(K.S.Fu)教授合作,把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结合起来,提出了语义、句法方法。80年代后期,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并主持完成了“人工神经元网络软件包”,从而将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及形象思维联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4年— |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主编 |
2017年— | 广州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
—— |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道德委员会委员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 | |
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七、八、九届理事会理事长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化学科评审组召集人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国际联盟委员 | |
中国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协会名誉会长 |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青岛大学共建“系统医学与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 |
清华大学、汕头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近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主编 |
人物评价
戴汝为院士在“语义句法模式识别”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该工作被应用于手写汉字的识别,是“汉王”核心技术的理论基础。(戴汝为院士“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
戴汝为将多年在“系统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中医现代化研究,其专著《系统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为学界所推崇,在日本、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他培养的中青年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创新学说崭露头角。近期创立的“中医临床系统学研究”正在为中国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评)
戴汝为院士一直执着于钱学森先生“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的科学研究,这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科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在建立其实践形式“综合集成研讨体系”当中,戴汝为院士付出大量心血,取得重大成果,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复杂系统”的超前学术思想来自至今依然全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作为传承者,戴汝为也始终在用“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的科学方法来解决自然、经济和社会中各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