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陈翰馥简介

陈翰馥简介

淘名人 2024-02-01 11:55 热度:

陈翰馥

陈翰馥,1937年2月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浙江绍兴,自动控制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Fellow,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FACFellow,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翰馥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1962年成为中科院数学所新成立的控制理论研究室的首批成员;1994年任中科院系统控制开放实验室首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随机系统的辨识、适应控制、参数及状态估计、随机逼近和优化及其对系统控制、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翰馥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37年2月

毕业院校:列宁格勒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7年2月,陈翰馥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浙江绍兴。

1948年,考入浙江绍兴县立中学,后入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1954年,被保送到留苏预备班。

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数学力学系。

1962年,跟随关肇直先生成立了控制理论室,成为中科院数学所新成立的控制理论研究室的首批成员。

1978年,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七届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并作了专题报告。这是中国自1964年以后第一次派代表团出席ifac世界大会。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底,经中科院批准成立了系统控制开放研究实验室,陈翰馥任实验室首任主任。

1996年,当选为IEEEFellow。

2003年1月23日,当选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执委。

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IFACFellow。

2013年6月,受聘为陈建功高等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60-70年代研究随机系统的能观性、不用初值的状态估计,给出最优随机奇异控制。80年代起研究系统辨识、适应控制和随机逼近。在辨识方面,给出常用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估出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在适应控制方面,用扰动方法,使参数估计趋于真值,同时使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最优。在随机逼近方面,提出变界截尾算法,引进确定性的直接分析方法,去掉了对回归函数的限制性条件,对噪声要求降到最低,使随机逼近应用范围大为拓广,成功地用到随机适应镇定控制、大范围优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领域。

论文发表&专著出版&成果获奖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在芬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上,陈翰馥作了“关于随机能观性与能控性”的报告,这是该次大会录取的唯一一篇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

改革开放后,他关于同时使控制和估计最优的论文,被中国国外同行专家称为1984~1986年间适应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陈翰馥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执委(2002-2005),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3-2002)、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1993-1999)、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1999,北京)的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历任《系统科学与数学》及《控制理论与应用》两刊物主编,五种国际刊物的编委及顾问,《中国科学》等数种国内刊物的编委。

亲属成员

父亲:陈建功,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兄弟姐妹:陈翰麒、陈翰麟、陈翰晋、陈翰坤(女)

妻子:王淑君

人物评价

他一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国际著名同行合作、交流和竞争,这使我的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院院长郭雷评价)

人物影响

《陈翰馥奖》

2014年,为了奖励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杰出学者,激励原始创新,促进中国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设立了《陈翰馥奖》。

该奖项每年颁发一届,原则上每届奖励不超过1名。奖金金额为人民币6万元整。该奖项候选人应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或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技术发明或技术突破;在中国的控制科学和系统科学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该奖项基金主要来自个人和单位捐助,由陈翰馥奖基金委员会负责筹集和管理。颁奖仪式在当年中国控制会议闭幕式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