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才能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邹才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
出生日期:1963年9月
毕业院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新能源》、《碳中和学》 、《岩性地层油气藏》、《大油气区形成与分布》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63年9月,邹才能出生于重庆。
1987年,从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所工作,先后担任地质所室副主任、室主任、副所长。
2000年—2001年,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2年—2003年,在吉林油田挂职锻炼,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
2003年03月,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所所长。
2004年,获得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学位。
2005年06月,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兼地质所所长。
2007年04月,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2014年01月,担任国家973计划《中国陆相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4年08月—2016年11月,担任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主任。
2016年12月,担任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主任。
201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邹才能在常规—非常规油气研究领域、能源战略研究领域及碳中和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
(1)常规-非常规油气研究领域。创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第一个在北美以外的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储层中,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纳米级孔喉系统,构建不同储层油气充注下限运聚模型;揭示非常规油气大面积“连续型”聚集规律,建立非常规油气“甜点区、甜点段”形成分布与富集规律理论、评价标准与技术方法;阐明非常规油气水平井缝网驱替体积压裂“人工油气藏”开发概念与核心技术体系;论证岩性地层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等沉积模式;阐明岩性型与地层型“大油气区”形成分布规律;揭示古老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与分布规律,构建小克拉通古裂陷、古台地、古圈闭、古油藏“四古”油气成藏模式;提出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共生富集”协同有效发展理念与评价方法。推动我国油气勘探从常规向非常规战略转变,指导和支撑了页岩油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8年12月 | 北京石油学会副理事长 |
2009年05月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
2009年12月 | 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2015年12月 | 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国家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 |
页岩气勘探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 |
《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天然气地球科学》杂志编委 | |
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江大学兼职教授 |
社会活动
2022年2月,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传递,担任火炬手。
人物评价
邹才能为推动中国油气勘探从构造向岩性地层油气藏根本性转变、引领中国油气勘探从常规向非常规油气战略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评)
邹才能是中国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的创建人,他为推动了中国油气勘探战略转变做出了贡献。(《民生周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