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大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鹏大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辽宁沈阳
出生日期:1931年5月25日
毕业院校: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 2000年被接受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1年5月25日,赵鹏大出生于辽宁沈阳。
1937年,入读于开封市双龙巷街小学一年级。
1942年,考入威远县静宁寺东北中山中学。
1945年,入读于四川江津国立九中。
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5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工作。
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攻读研究生。
1956年,从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0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
1975年,任教于武汉地质学院。
1983年—2005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
2000年,被接受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2010年9月,出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级新生军训汇报暨开学典礼。
2011年,设立“赵鹏大奖学金”。
2012年11月,出席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主要成就
赵鹏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鹏大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在对宁芜、个旧、铜陵及新疆等地区不同比例尺成矿定量预测方面,取得效益。提出了“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研究”。系统研究了矿产勘查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建立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和矿产统计预测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提出“基于地学大数据的智慧戈矿新理念”,倡导编写“数字地质学”面向地学专业新教材。
1963年—1966年,赵鹏大进行了矿床勘探过程数学模拟,用二项分布模拟个旧锡矿卡房矿区复杂条状矿体勘探过程及钻孔见矿率。
1974年,在安徽马鞍山,赵鹏大利用数理统计中的方差分析,帮助勘探队科学合理地确定了最低可取的钻孔岩芯采取率。次年在安徽宁芜矿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8年4月—199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4年6月—1996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96年6月—1998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98年6月—2000年6月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07年 | 香山科学会议第302次学术讨论会执行主席 |
2009年 | 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14年 | 第十二届国际盐湖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6年7月 | 商洛学院双聘院士 |
2020年 | 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顾问 |
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会长 | |
中国地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 |
《地球科学》主编 | |
国务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
国务院第三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
国务院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 | |
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赵鹏大出生在一个铁路小职员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值中国多事之秋,从小就开始了随父母逃难入关的动荡生涯。从初小开始直至高中毕业,赵鹏大换了6所学校,不论搬迁到何地,他父母都没有让他耽误学业。动荡的童年和艰苦的少年生活练就了赵鹏大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坚定了他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
婚姻家庭
赵鹏大的妻子是赵永芳,两人育有一子两女。
人物评价
“赵鹏大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地质学家、矿产勘探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地质教育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为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日报》评)
“赵鹏大有着博大的胸怀、卓越的智慧、渊博的学识,他是杰出的地质教育学家,中国数学地质之父。”(开封大学评)
“赵鹏大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地质学家、矿产普查与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科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也是杰出的地质教育家,为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评)
“他(赵鹏大)不拘泥于已有的一些学术束缚,他学识渊博、基础厚实,善于融合形成自己的新思维。”(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任建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