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春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国春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出生日期:1961年8月7日
毕业院校:澳大利亚科廷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81年,赵国春毕业于岫岩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1985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学士学位。
1988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硕士学位。
1988年7月至1990年7月,任长春地质学院助教。
1990年8月至1992年9月,任长春地质学院讲师。
1992年10月至1996年7月,任长春地质学院副教授。
2000年,获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学位。
2000年8月至2002年7月,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2年8月至2007年6月,任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2007年7月至2013年6月,任香港大学副教授。
2013年7月至2019年6月,任香港大学教授。
2017年4月,受聘为西北大学的讲座教授。
2019年7月,晋升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
主要成就
赵国春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国春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超大陆演化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包括:
(1)率先提出全球大陆在20-18亿年期间相互拼合形成一个超大陆,并建立了该超大陆的重建模型。
(2)在华北发现了两条18.5-19.5 亿年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带,并提出华北基底是由若干微陆块在早元古代拼合而成。
(3)重建了东亚陆块群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至Pangea超大陆形成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古地理位置,并提出Pangea东亚重建新方案。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11月,ISI科学引文索网(ISI Web of Science)显示,赵国春所发表的320余篇学术论文引用次数达33,000余次(H-index=107),在全球3,739名高被引(首1%)地质学家中排名第15位。
2014-2020年,赵国春每年入选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代表性著作
Zhao, G.C., Cawood, P.A. Precam
社会任职
赵国春于2014年当选为国际冈瓦纳研究会(IAGR)主席,是国际主流SCI刊物《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Research)主编。
2019年1月,赵国春受聘为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人物评价
赵国春在地球早期大陆碰撞构造和18亿年前Columbia(Nuna)超大陆聚合等研究领域所作出了贡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评)
赵国春的学术成就得到业界高度肯定,使中国学者在国际“超大陆”研究领域占有一席重要之地。(香港文汇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