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张人禾简介

张人禾简介

淘名人 2024-02-01 17:57 热度:

张人禾

张人禾,1962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副校长。1982年张人禾从兰州大学地理系毕业后进入南京农学院植保系工作;1984年考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博士毕业后留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与季风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出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担任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任;2012年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201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2018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张人禾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亚洲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学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人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甘肃省兰州市

出生日期:1962年7月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籍贯:天津市

人物经历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不到16岁的张人禾作为在校优秀生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

1978年2月,进入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学习。

1982年2月,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担任植保系任助教(至1984年8月)。

1984年8月,考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天气动力学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7月)、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9月)。

1991年9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91年9月-1992年12月)、副研究员(1993年1月-1995年11月)、研究员(1995年12月-2001年9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1998年4月-)。

1994年4月,应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至1995年4月)。

1996年4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张人禾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人禾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揭示了厄尔尼诺通过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提出了热带海气耦合波、海洋非线性温度平流、热带太平洋异常风等因素在厄尔尼诺发生和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印度季风通过低层水汽输送和高层南亚高压影响东亚季风的两种途径,提出了土壤湿度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指出青藏高原低涡风场和环境风场与潜热加热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低涡东移的重要原因,提出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变化在高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利用海洋Argo资料有效改进了中国短期气候业务预测技巧。

科研项目

截至2013年,张人禾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二十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研究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担任职务

2008年09月至2011年12月

重大气象水文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综合评估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1-09-

第二十七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1-0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0-10-

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10-10-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9-12-

《大气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2008-12-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03-07-

《应用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副主编


国际"气候变化及其可预测性"研究计划太平洋专家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the CLIVAR Pacific Panel)


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海洋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大气科学》常务编委


《Advanc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编委


《科学通报》特邀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在气科院的领导岗位上,张人禾带领气科院班子成员,在气科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的要求,扎实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科技支撑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了气科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了气科院的国内外显示度和影响力。(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