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培震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省淮滨县
出生日期:1955年12月23日
毕业院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55年12月23日,张培震出生于河南省淮滨县。
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震专业。
198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1987年至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4月至1994年12月,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4年12月,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院。
199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4年,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9月,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是综合利用活动构造、GPS测量、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中国大陆新生代-现今构造运动。
主要成就
张培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培震综合利用活动构造、GPS测量、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中国大陆新生代—现今构造运动。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学、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见解。
承担项目
张培震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项目级别 | 项目名称 | 职责 |
---|---|---|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 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 | 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 |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 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动力过程与强震预测 | 项目首席科学家 |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 首席科学家助理和总工程师助理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构造演化与大陆内部构造变形 | 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形成过程 | 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任职职务 |
---|---|
1993年至1999年 | 全球地震灾害评价指导委员会委员;亚洲区域中心协调人 |
2002年 | 国际GPS服务局执行委员 |
2003年 |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特邀编辑、编委 |
2004年 | 973项目“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过程与强震预测”首席科学家 |
2004年 | 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 |
2004年 |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委 |
2007年 |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 |
2014年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双聘院士 |
2016年 | 吉林大学双聘院士 |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地质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副主任 | |
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副主任 | |
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 |
人物评价
张培震在中国国内甚至国际上都享有盛名,为国家地质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吉林大学副校长韩晓峰评)
张培震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学风端正,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