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经
国籍:中国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
出生日期:1957年10月10日
毕业院校:法国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8年10月,张经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学习。
1982年3月,张经从南京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到山东海洋学院(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学习。
1985年3月,张经从山东海洋学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11月前往法国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即巴黎第六大学,2018年更名为索邦大学)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学习。
1988年5月,张经从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6月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至1990年9月)。
1990年9月,张经回国后,进入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至2005年6月)。
1995年3月,张经作为研究员,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海洋学实验室工作(至1996年3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6年,张经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998年2月,张
主要成就
张经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经的研究包括:在陆-海相互作用框架下痕量元素与生源要素的循环与再生,不同界面附近物质的迁移和转化机制;化学物质通过大气向边缘海的输送通量和时、空变化,气源物质与近海初级生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边缘海的生源要素与痕量元素的收支模式,深入地分析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内在变化特点对外部驱动的响应。
张经在系统地研究中国河口中痕量元素与生源要素的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浑浊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理论与物质循环模式。剖析了痕量元素与生源要素通过大气沉降向中国海的输运特点,发现了它与初级生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诊断大气沉降对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参比体系。发展了边缘海的生源要素收支模式,揭示了中国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内在驱动机制和变化的特点。
学术论著
截至2007年,张经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撰写、主编中英文专著、研究生教材7部;成果中近百篇为SCI收录,被他人引用逾70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3-200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会(即:UNESCO/IOC WESTPAC Sub-Commission)中“物质通过大气向海洋的输送”研究计划的负责人 |
200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会(即:UNESCO/IOC WESTPAC Sub-Commission)中“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研究计划的负责人 |
1999-2004 | IOC/SCOR(即: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 Research)-GEOHAB(即:Global Ecology and Oceanograph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
2004-2009 | SCOR/IGBP(即: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IMBER(即:Int |
人物评价
张经院士是中国化学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中的优秀学科带头人之一。张经在IGBP-IMBER中担任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中任基础建设咨询委员会成员;在国际海洋科学指导委员会中担任第128工作组“近海缺氧问题”的负责人等,为中国在这一领域与世界前沿接轨做出了突出成绩。(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