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道先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袁道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诸暨
出生日期:1933年8月24日
毕业院校: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3年8月24日,袁道先出生于浙江诸暨。
1952年,毕业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5月,到南京地质学校任教。
1953年3月,调入地质部水文地质局。
1954年初夏,被任命为黄河中下游工程地质大队第一分队副队长。
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8年至1978年期间,先后担任了山东水文地质大队、云南水文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地质部南江大队、第六水文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
1978年,被任命为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
1990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经多国专家同行严格评审获立项。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6年夏天,重庆、四川东部发生了特大旱灾,解决百姓缺水问题迫在眉睫。袁道先当着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书记的面,拿出一幅重庆市的水文地质图,给汪洋书记提出了如何找水缓解重庆旱情的建议。汪洋书记听后十分重视,立即着手部署找水工作。
主要成就
袁道先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近四十多年来,以袁道先为学术带头人的岩溶环境学研究在解决岩溶地区的各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过程中,围绕许多中国国内、国际的重大课题展开工作,已形成了独有的研究特色。在理论和应用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提出了新的岩溶形态组合理论和岩溶动力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岩溶研究处于国际学术的前沿,也推动了全球的岩溶研究。自“九五”开始,特别是“十五”以来,更致力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地下河污染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和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等的调查研究,负责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院士咨询会的工作。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起草,就“我国岩溶地区生态恢复重建”提出了5项研究任务,并将其写入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自2005年以来,袁道先同中国国内外岩溶学家一起推动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社会任职
时间 | 职务 |
---|---|
2000年 | 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
联合国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KRC)学术委员会主任 | |
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 | |
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
西南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顾问 | |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Karst Comm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geologists)委员 | |
《Environmental Geology》期刊编委 | |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 |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
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副主席 | |
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 |
参考资料来源: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袁道先的父亲袁哲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语文教育学家。母亲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
人物评价
袁道先治学严谨,甘为人梯。袁道先几十年来,为中国的水电建设、铁路工程地质工作和农田水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奋斗在科技研究、开发和培养人才的第一线。袁道先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把科学研究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善于同中国国内外学者合作,在地质学的众多领域中作出了多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评)
袁道先一直在岩溶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见证了中国岩溶事业发展的历史,而他自己也从当年的风华正茂变成了现在的白发苍苍,他不断创新,取得了硕硕成果,成为中国岩溶研究的坚固奠基石。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袁道先心系民生,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袁道先见证了中国岩溶事业发展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岩溶研究的奠基者。(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袁道先是中国地质学、岩溶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为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地质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岩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