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鸿福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殷鸿福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舟山
出生日期:1935年3月15日
毕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首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何梁何利奖
人物经历
1952年,殷鸿福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冷门的地质专业,他以高分报考地质专业的事迹曾登上《中国青年报》。
1956年5月,殷鸿福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后在地质学家杨遵仪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
1961年5月-196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任助教。
1969年,殷鸿福被下放到农村,直至1971年才得以返校。
1971年-1978年7月,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任助教。
1978年7月-1980年7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讲师。
1980年3月-1982年3月,殷鸿福赴美国,在美国自然博物馆任高级访问学者。在两年学术访问期间,他完成了6篇SCI学术论文。最后,放弃美国公司的邀请,回到武汉地质学院。
1980年7月-1986年7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副教授。
1986年7月起,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教授、博士导师。
1990年11月-1991年5月,在英国大英自然博物馆任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
主要成就
殷鸿福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殷鸿福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发表中国首部生态地层学专著。他提出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生物成矿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中国生物地质学学科体系。他发表化石描述论著近300种,图版80多幅。殷鸿福系统总结中国及东亚的三叠系,首次提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新定义、界线事件的火山成因说等,确立中国浙江长兴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
创新定点
殷鸿福主持和参加过的几十个地质工作项目中,最重要的是“地球历史上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金钉子”——浙江长兴煤山就是其中之一。全球曾有13条剖面专门研究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而“金钉子”最后“花落中国”,殷鸿福做了大量工作。
1978年,殷鸿福开始着手研究确定更科学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划分标志。
1986年,殷鸿福提出,将浙江长兴槐坎发现的“牙形石化石”作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
社会任职
时间 | 任职 |
1993年 | 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 |
1999年3月 | “泛大陆及古、中生代转折期”和“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及古生代—中生代事件”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
2000年 | 国际“三叠系分会”副主席 |
2001年8月 | “泛大陆及古、中生代转折期”和“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及古生代—中生代事件”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
2001年8月 | 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环太平洋、特提斯及冈瓦纳边缘二叠、三叠系”项目主席 |
1998年3月至 2008年3月 |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个人生活
殷鸿福刚开始探索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划分标志时,没有经费,也没有仪器,全靠艰苦奋斗。
20世纪80年代,古生物学图书很少,只有北京一两家图书馆有,而且不外借。殷鸿福和同事们就拿照相机去图书馆拍书,四页书摆放合成一个画面,拍下来,一卷胶卷35张胶片,一本厚的书,两卷胶卷可以拍完,没钱冲洗,就用一个胶片阅读器放大投射到墙上看书。
人物评价
殷鸿福在美国研究期间,美国同行被他的学识和刻苦研究精神所折服,纽威尔教授赞誉他是“中国学者的一位优秀代表”。(化石网评)
殷鸿福一辈子从事地学科研工作,是中国地球古生物学的先驱者;他扎根讲坛58载,是教育的楷模、教师的标杆。“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风正一帆远,树直百年材。”这是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殷鸿福教授,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青年教师的寄语,也是他60余载地学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湖北日报》评)
人物影响
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俱乐部改建,殷鸿福把“光谷提议奖”2万元的奖金全部捐出。他还多次捐助过困难学生和经费少的校内团体。
201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庆60周年之际,殷鸿福捐献奖学金共计39.5万元。这些奖学金分别来自原“金钉子项目”结题后结余的20万元项目款和殷鸿福个人获“何梁何利奖”的20万元港币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