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杨树锋简介

杨树锋简介

淘名人 2024-02-02 07:29 热度:

杨树锋

杨树锋,1947年5月出生于浙江杭州,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主任。1975年杨树锋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与岩石学专业;1981年获得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89年担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200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2011年获得浙江大学竺可桢奖;2013年获得浙江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树锋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研究领域为大地构造学、造山带与盆地构造。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树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47年5月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地球科学概论》

籍贯:浙江绍兴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47年5月,杨树锋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籍贯浙江绍兴。

1963年,杨树锋从杭州第六中学初中毕业,并考入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1988年复名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1975年9月,杨树锋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与岩石学专业。

1981年9月,杨树锋获得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

1984年12月,杨树锋获得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之后进入浙江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教授(1988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95年)

1989年,杨树锋担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

2002年,杨树锋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同年12月担任浙江大学教代会“三育人”工作委员会主任(至2006年3月)。

2008年,杨树锋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

2011年,杨树锋获得“浙江大学竺可桢奖”,他获奖第二天就捐出了全部奖金。

2015年,杨树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2018年6月,杨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杨树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树锋提出了“成对花岗岩带”的概念,揭示了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高温高压下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丰富了花岗岩成因理论;发现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并提出了大火成岩省与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系,丰富了大火成岩省成因理论;提出了板块碰撞远距离效应控制下的中国西部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与控油气作用规律,为中国西部早古生界推覆体下寻找油气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勘查所证实。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9月,杨树锋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3篇,EI收录论文33篇,SCI引用1010次,他引736次;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1部。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8.03

《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 英文版》

杨树锋著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09

《地球科学概论》

杨树锋编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01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杨树锋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良师益友 浙江大学优秀研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杨树锋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06-2010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委员,《高校地质学报》和《FrontierofEarthScience》杂志副主编,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

人物评价

杨树锋为人正派、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格深受师生赞誉。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个地质学博士,杨树锋非常热爱祖国的地质事业,怀着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争光的雄心壮志,他不辞艰苦。既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有突破前人成就的进取精神,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杨树锋通过研究发现了两类花岗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存在不同的波速“软化点”,这一成果对解释地壳内部低速层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研究地壳内部结构及其花岗岩成因具有理论意义。(中国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