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琴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许志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41年8月14日
毕业院校:法国蒙彼利埃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性别:女
原籍:重庆市
人物经历
1941年8月14日,许志琴出生于上海市,原籍重庆市。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地质专业。
1964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87年,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毕业,获得构造地质博士学位;同年,领导成立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构造物理实验室”。
1993年—2001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了大陆动力学开放实验研究室,许志琴担任第一任主任。
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2016年,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工程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许志琴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根据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许志琴首先将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分析运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国造山带的研究中,厘定了中国50余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带变形构造体制的研究基础,1987年首次发现大别山超高压柯石英矿物,在青藏高原碰撞动力学及造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最早在中国实施“大陆动力学”计划。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已于2005年竣工,在中国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3月,许志琴先后完成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ISI”机构公布的1996—2006年SCI引用率全球地学排名榜(共2000名)中,许志琴排名500多名,在大陆学者中列为第五名。
承担项目
截至2015年3月,许志琴先后担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97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 |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02年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
2008年3月—201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
国际岩石圈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 | |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 | |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组副组长 | |
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主任 | |
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 |
吉林大学地质系客座教授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 | |
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02年6月,许志琴患脑血栓,抢救得快,治好后又去了喜马拉雅山,但已感到非常勉强了。2003年又做了腰椎手术,打了许多钉子,安装了护板。
人物评价
许志琴作为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许志琴是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重要开拓者。(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许志琴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的主要开拓人(之一)和实施者,她首次在中国大别山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为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评)
人物影响
捐赠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岩心样品
2015年4月,许志琴代表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捐赠了来自3142.32米的超高压片麻岩和4601.35米的榴辉岩岩心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