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思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魏奉思
外文名:Feng-Si Wei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省绵阳市
出生日期:1941年11月24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41年11月24日,魏奉思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
1963年8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
1960年—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4年下半年,作为工作队成员从肥西县转战到安徽寿县南塘生产队。
1980年—1981年,在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8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0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博士生导师。
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参与建立中国科学院日球物理数值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同年受李钧院士等人的委托负责起草中国空间物理发展规划,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构想,并担任总体组长、工作组长、科技委主任(至2004年)。
1994年,前往德国马普学会高空大气物理所做访问学者,从事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
2001年,中
主要成就
魏奉思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魏奉思负责提出、组织和推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建议,并担任 “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学科指导小组组长,在行星际激波动力学过程、传播特征、三维非对称模型、与日球电流片相互作用以及在磁云边界层、行星际磁重联和空间天气预报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十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空间天气科学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先后负责有关中国空间天气科学、空间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
魏奉思从理论上得到了行星际激波在非均匀的运动介质中传播的解析解,预言太阳耀斑产生的激波可以传播到10〜20AU以远而衰减不大,此结论为后来飞船观测所证实。提出耀斑激波传播的三维非对称物理模型,其结果可以解释相应地球物理效应的非对称性。发现行星际扰动在传播过程中将向赤道低纬电流片方向偏转、会聚,电流片阻碍行星际扰动的跨越传播,导致行星际扰动和地磁扰动的同侧效应。提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8年—2006年 | 国际日地物理/太阳行星际联系委员会委员,中国召集人; 国际日地系统气候与天气计划/空间天气专题委员会委员 |
2006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九章大师讲席教授 |
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 |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 | |
世界空间环境协调研究与培训中心执委会委员 | |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 |
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教授 |
个人生活
魏奉思的家境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父亲在他上高中时去世,母亲是小学教师,家中还有个弟弟。读大学时,母亲每月给他15元生活费,伙食费就花掉12.5元,剩下2.5元还要买些生活用品。当年从北京到成都的慢车票要12.5元。即使每个月都很节省,但还是连买书的钱都没有,他只能抄写讲义,到图书馆借书看。
人物评价
魏奉思在行星际激波传播特征研究,电流片对行星际扰动传播影响的研究,提出磁云边界层新概念、新定义和新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受到国际该领域委员会主席M.Dryer博士等人的高度评价,认为“这类研究从根本上讲是重要的”,“研究是非常强有力的”。“它是对空间物理的重要贡献”,并在国际J.Geophys.Res.、SpaceSci.Rev.等多种重要刊物上不断为中国国内外学者检验、确认和发展,行星际扰动传播规律的研究经受住了近20年学术界的检验。(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2002年魏奉思提出了“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他希望以开放的姿态,请国际科学家来一起做这件事,把世界其他地区的地基观测建立起来,把整个子午圈上的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这不仅会给中国空间科学带来发展,也会促进世界空间科学的发展。他的想法马上得到国际社会众多科学家响应,认为这是一个创举。(《深圳特区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