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王德滋简介

王德滋简介

淘名人 2024-02-02 13:23 热度:

王德滋

王德滋,1927年6月27日出生于江苏泰兴,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王德滋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4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师,并担任地质系党支部书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关进牛棚写检查,后来下放到溧阳农场参加劳动;1978年由讲师越级晋升为教授,并担任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科研处长;1984年至1988年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1年担任南京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1991年至1993年担任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德滋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他对中国东部和南部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花岗质火山一侵入岩体系,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的新概念,属于原创性突破。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德滋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泰兴

出生日期:1927年6月27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光性矿物学》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信仰:共产主义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27年6月27日,王德滋出生于江苏泰兴。1933年9月,进入泰兴襟江小学就读。

1938年7月,从泰兴襟江小学毕业。9月,就读于泰兴私立沪光中学分校,念初一。1939年9月,转学到泰兴县立初级中学念初二。1940年春天,就读于泰兴私立“扬陋学塾”,直至初中毕业。

1941年9月,进入泰兴私立延令中学高中部学习。1944年7月,从泰兴延令中学毕业。9月,考取江苏教育学院数学系,仅就读一个学期,即自动退学,返回泰兴。

1945年2月,在泰兴城东小学任教兼教导主任。

1946年夏天,国立中央大学由重庆迁回南京,并恢复招生,王德滋考取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

1947年5月,在国立中央大学进步思潮影响下,王德滋参与了“五·二○”学生运动。

1949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央大学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员;4月参加“四一”爱国学生运动。

1950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留校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德滋确认加里东期花岗岩在华南有广泛分布,与燕山期花岗岩有明显区别在华南首次发现幔源型花岗岩,是玄武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论证中国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为后造山型花岗岩与拉张背景有关,划分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系为橄榄安粗岩系与高钾钙碱性岩系,研究其差别与成因提出次火山花岗岩概念,并以时、空、源一致性作为火山-侵入杂岩的判别标志,与合作者在华南发现S型火山岩并研究了它们与锡、铀的成矿关系。

科研经历

1956年秋,与孙鼐、董忠泉、于镇藩赴山东济南郊区考察研究辉长岩和碱性伟晶岩,历时两周。

1958年夏,受系主任徐克勤委派,与季寿元、胡奚到江西南部对加里东期花岗岩开展地质调查研究。1958年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徐克勤的科研团队,对“华南花岗岩”进行研究。

1960年,赴苏州考察花岗岩。1962年春,与涂绍雄合作研究宁芜盆地中生代火山岩,重点研究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岩石化学演化规律。夏,与刘昌实、李应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2年

江苏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1985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

1985年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主任(连任一届)

1990年5月10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地质学科评审组成员,任组长

1991年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担任一届

1991年至1994年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主编

1992年3月12日

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工作咨询委员会首届委员

1992年

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

1993年9月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1994年2月10日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编委

1994年8月27日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对石油大学“211工程”部门预审专家组专家

1994年9月15日

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5年3月5日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报特约编委

1995年9月

《高校地质学报》创刊主编

1995年1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王德滋的父亲王心楼毕业于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王德滋8岁那年母亲去世,二年后父亲又离开人世,当时年仅仅18岁的姐姐王蔼如带着王德滋艰辛度日。

健康状况

1951年7月至1952年8月,王德滋因病休养。1952年9月,病愈恢复工作。

婚姻家庭

1953年11月,王德滋与洪奉青结婚。1954年12月,大女儿王卫平出生。1955年6月,夫人洪奉青调入南京大学工作。1958年10月,二女儿王小超出生。2013年8月22日,夫人洪奉青病逝。

人物评价

王德滋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新理念,结束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将火山岩和花岗岩人为割裂的倾向。率先在中国国内发现了S型火山岩,破除了国外同行认为不存在S型火山岩的片面观点。(《泰州晚报》评)

王德滋在南京大学长达七十个年头中,无论在助教、讲师、教授、博导、院士等学术性岗位上,还是在支部书记、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总支书记、教务处长、副教务长和副校长乃至于后来的地学院首任院长等管理性岗位上,他都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和才干,为系、院和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为中国地质学科及研究生制度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山石磊落自成岩(王德滋传)》序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