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善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成善
外文名:Wang Chengsha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出生日期:1951年11月2日
毕业院校:成都地质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山东平度
人物经历
1951年11月2日,王成善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74年—1977年,就读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找矿系。
1977年—1978年,任西藏昌都工业局地质组技术员。
1978年—1981年,就读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毕业后获得地质学硕士学位。
1987年9月,任成都地质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所长。
1981年—2003年,任教于成都理工大学。
1991年4月—2001年9月,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
1993年—1994年,任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访问学者。
199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2001年9月,任成都理工大学校长。
2003年—2004年,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学。
2005年起,任教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9月,出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2—2023学年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
主要成就
王成善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成善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大地构造研究,研究方向为沉积盆地分析、高原隆升机制以及大陆古海洋学,重点研究地域为中国地学领域得天独厚的青藏高原。多年来在青藏高原隆升与演化机制、高原油气资源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成果;进行大陆古海洋学研究,领导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P463),开展白垩纪大洋富氧问题研究,拓展了白垩纪研究的新领域,成果将增加对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方面的认识。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0月紧缺矿产资源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官网显示,王成善已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7篇(SCI收录14篇,EI收录13篇、ISTP收录1篇,GEOREF收录58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8部。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2000年4月 | 第十五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学术研讨会 | |
2015年6月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 | 长春 |
2016年7月 | 中国东部多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1年—1993年 | 国际地科联联合古陆指导委员会委员 |
1994年8月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
1995年4月 | 中国石油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
1999年 |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部委员 |
1999年6月 | 中国石油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
2002年 | 《亚洲地球科学杂志(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客座主编 |
2002年—2006年 | 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463项目主席 |
2003年9月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
2006年 |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ICDP-CHINA)副主席 |
2007年—2010年 | 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555项目主席 |
2009年 |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客座主编 |
2009年 |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2009年 | 中国大陆地壳和地幔研究分会副主任 |
2009年 |
人物评价
“王成善为推动羌塘盆地成为中国油气勘探新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吉林大学评)
“王成善是中国地学教育家和地质学家,他勇于创新和探索,为中国地球科学发展、地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社会和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地质大学评)
“王成善是优秀的地学家,也是中国地学教育名师。”(《科学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