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汪品先
别名:被弹幕包围的网红院士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6年11月
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出生地:上海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53年,汪品先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
1953至1955年,汪品先在北京俄文专科学校学习两年俄文。
1955年至1960年,汪品先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
1960年12月至1972年2月,汪品先任华东师范大学地质系助教。
1972年2月至1981年3月,汪品先先后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助教、副教授。
1981年3月至1982年9月,汪品先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访问学者身份学习。
1982年9月起,汪品先先后任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实验室主任。
1984年,汪品先获准中国建立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
1991年,汪品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起,汪品先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
个人生活
汪品先和夫人孙湘君教授是莫斯科大学留学时的同学。结婚后,为了各自事业,两人分居京沪两地30多年。
主要成就
汪品先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汪品先揭示中国各海区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格局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识别海相、咸水湖与淡水相的标志及其重要性。引进多种定量古生态研究方法,推动中国微体古生物研究朝定量古生态方向发展。汪品先率领的团队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深网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研究建立了西太平洋海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发现碳循环长周期;首次发现了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环境与沉积变化的古海洋学放大效应;发现大洋碳循环的长周期,提出地球表层系统变化中的“双重驱动”机制,在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与大洋碳循环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取得了3200万年的深海记录。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11月,汪品先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及论文集10多种。1985年出版
社会任职
时间 | 兼职职务 |
---|---|
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 | |
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 |
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 |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 | |
教育部科技委地学部主任 | |
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 | |
1983年至198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8年至1993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社会活动
公益活动
1998年,汪品先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时,就将奖金全数捐出,设立“海洋地质学奖学金”,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海洋学科研究人才。
2021年9月15日,汪品先与孙湘君夫妇,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科普活动
2022年,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与指导的国内首档前沿科学思想秀《未来中国》第三期节目。
人物评价
汪品先始终心系创新性青年人才的培养,汪品先为加强中国海洋文明,为推动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发扬科学的文化本质奔走疾呼。(《青年报社》评)
汪品先为中国的古海洋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为中国海洋地质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