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集旸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汪集旸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吴江
出生日期:1935年10月11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当选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 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5年10月11日,汪集旸生于江苏吴江(今苏州)。
1952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
1962年7月,获得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0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9年—1981年,历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高级客座研究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当选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
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汪集旸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汪集旸在大地热流研究中,对中国集近千个数据分析,提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热流分布图式,并成图;对全球两万四千余大地热流数据分析,指出中国所在地北半球为“冷”半球,南半球为“热”半球,与之相对应的大西洋半球(“海”半球)为“热”半球,太平洋半球(“陆”半球)为“冷”半球,地球热场分布极不均匀。在岩石圈热结构研究中,对华北地区提出了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并恢复了中新生代热演化史;通过对攀西裂谷研究,确定其为中国第一个“热流省”;对东南沿海的研究,用大量事实证明,被誉为理论地热学三大定律之一的“热流(G)—生热率(A)线性相关律”不成立的新观点,并将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指出华北为“冷”壳“热”慢型的。在应用地热研究方面,对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福建、广东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概念;对矿山地热深入研究,提出中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1年—1995年 | 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 |
1989年—2001年 | 国际地热协会(IGA)主席团成员 |
2006年 | 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 |
2009年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名誉主任 |
2014年 | 中国地质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战略委员会委员 | |
国家地热能中心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 |
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理事会理事 | |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 |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热与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 |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 |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资源与能源学部副主任 | |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常委及副主任 | |
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开发管理专业委员会总顾问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汪集旸的母亲是上海浦东人,从苏州女子师范毕业后曾在吴江县严墓镇国民中心小学教书。汪集旸的父亲是江苏吴江人(今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后曾任职于杭州两浙盐务管理局。抗日战争爆发后汪集旸全家迁往昆明,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又回到老家吴江。1949年中国解放后,汪集旸的父亲在浙江省卫生厅工作,全家又从吴江迁往杭州。
婚姻家庭
汪集旸的妻子是熊亮萍。
人物评价
“汪集旸在水资源领域特别是同位素水文学研究方向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评)
“汪集旸为中国水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评)
“汪集旸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地热资源以及油田—矿山地热等方面作出了系统突出贡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评)
人物影响
造福家乡
2019年4月,汪集旸捐出自己一年的工资,成立铜罗小学汪集旸科技教育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科技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铜小学子。截至2022年5月,汪集旸夫妇已累计为铜罗小学捐款达200余万元。